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前夜,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如约而至,又双叒叕用传统文化惊艳观众!

七夕乞巧节有哪些习俗(七夕今宵看七巧)(1)

九洲池拍摄现场

  在隋唐洛阳城九洲池实景录制的歌曲《给女孩》,让不少网友直呼“破防了”。节目中融入了七夕节女孩子洗发、梳妆、染指甲、投针验巧、祭拜织女星、穿针乞巧等我国古代七夕节民俗。

  小溪边,女子沐浴洗发、泼水嬉戏;闺阁内,女子梳妆,画眉、抹脂粉、点绛唇、染指甲;傍晚庭院中,少女们投针验巧;夜晚,少女们聚在瓜棚下、葡萄藤下“听”牛郎织女相会;月光下,少女们一起祭拜织女星;宫廷中,妃子宫娥登穿针楼面银河而乞巧。《给女孩》用跨越时空的真实场景,在展示民俗的同时,又传递了鼓励女孩自强、自信、自爱的价值内核。

七夕乞巧节有哪些习俗(七夕今宵看七巧)(2)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馆长田国杰介绍,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称七夕节、七巧节、乞巧节、少女节。七夕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远古时代的星象崇拜。当时人们视牛郎织女星为神,后来人们加以想象,根据人类社会的现实,把牛郎织女想象为一对伴侣。

  随着人们把七夕节当成民间良辰佳节之后,七夕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七夕乞巧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七夕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七夕乞巧节有哪些习俗(七夕今宵看七巧)(3)

  穿针乞巧是最为常见的习俗。月下穿针,三穿而过者,谓之得巧。有的地方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这些广泛流传的各种乞巧活动,也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纯朴追求和对自我幸福生活的祝福。

  古时候,在进行谢神乞巧的同时,人们也在节日乞求生育。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数寸后,在七夕当天用红蓝彩线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田国杰介绍,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多以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节日吃食。吃饺子多在我国鲁西南一带较为流行,人们还将钱和枣包在饺子里,吃到了就意味着得到财富。而在江浙一带,乞巧食品多用糯米,油炸成各种小的花果子,这被认为是甜蜜幸福的象征。

  在胶东地区节日还有吃麦芽糖饼的习惯,他们用新长出来的嫩麦芽加糖做成糖饼,俗称巧果子,传说即日之夜对月而食,可使人生巧。

  这些传统七夕习俗,你学会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