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就这样背上了火烧阿房宫的黑锅。
其实项羽没烧过阿房宫,它根本就没建成。
张发财·有食堂
当年我们班上历史课,讲项羽火烧阿房宫,恰好隔壁班上语文课,讲《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我们这边开始跑题:阿房宫会不会是葫芦僧的四儿子葫芦娃烧的?那边说“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湘云”,我们这边又跑题说阿房宫怎么连一个姑娘都住不下?老师跟着跑,说阿房宫很大的,史姑娘胖得有点超凡,塞不进去。是的,我们的历史课就像体育课,以跑为主。
阿房宫确实很大,放在当下也是宏伟建筑,《史记》说它的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古代的“步”与现今不同,现在的一步当时叫“跬”,现在的两步才叫“步”。这么说,阿旁宫前殿的东西跨度是现在的一千步,有六七百米。数据还可以更精准,《汉书·律历志》说秦汉 “一步合六尺”,一尺为23.2厘米,则阿房宫东西跨度为696.2米,南北长度为116米。由此可知阿房宫前殿周长为1616.4米,史湘云的腰围最小值为1616.4米。一组数据,两个课题,善哉。
按照杜牧《阿房宫赋》的说法,这个浩瀚宏大的建筑被项羽烧掉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一共放过四次火。第一次“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第二次“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第三次,项羽威胁刘邦,说他不投降就烧水煮了刘太公。不料刘邦根本不在乎,放言“幸分我一杯羹”,项羽被这个无赖弄得没了脾气,把刘太公放了,点火未遂。这三次放火无论规模和影响都不算大,最著名的是他在公元前207年火烧咸阳,“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即是这次放火,被杜牧诬陷成火烧阿房宫并千古流传。文艺作品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项羽就这样背上了放火的黑锅,这个火锅一背千年,没有汤底,也没有刘太公。
其实项羽没有烧过阿房宫。《史记》说得很清楚,项羽“烧其宫室”,烧的是咸阳城内的建筑群。而阿房宫地处咸阳偏东三十余里的郊区,中间有广阔的隔离带,要烧起来除非有火炬手接力;但即使有火炬手,这把火也烧不到阿房宫,因两地之间还隔着一条渭水。众所周知,有个叫自由女神的火炬手,举着火把就是到不了对岸,以致悲愤到石化。这把火要过江除非发生在赤壁之战,不过诸葛亮借的是东风,火还是会被吹回咸阳。而且,人所共知项羽死活不肯过江东,而阿房宫正在渭水之东。
实地证据也显示此地没有发生过火灾。土壤经高温焚烧后水分流失,有机物和矿物质、金属离子等发生改变,会出现板结固化,形成无法再次分解的红烧土层。以汉阳陵东阙门遗址为例,汉武帝时期发生陵园火灾,2011年考古队在此发现了大面积的红烧土遗迹。阿房宫若经过焚烧,势必存在大面积的红烧土和瓦砾堆积遗存。很遗憾,在阿旁宫遗址2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探测,只发现几小块红烧土残痕和灰烬。查一查资料,很巧,勘测的前一年此地办过烧烤节。
实际上,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它建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始皇本纪》说这一年“阿房宫未成”,“室堂未就”。两年后嬴政去世,工人转去骊山修建陵寝。二世元年(前209)四月,胡亥批示说,先帝的陵寝已经修好,阿旁宫应该复工了,“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但三个月后又停工,这年七月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天下大乱,“相立为侯王,合从西乡,名为伐秦,不可胜数也”。二世忙得头晕目眩鹿马不分,阿房宫彻底停工,再无复建可能。但它被毁的锅扎扎实实落在了项羽身上。我们老师就说,秦朝特别不适合房产开发,尤其是大型建筑:建个阿房宫,被项羽烧了;修个长城,被孟姜女哭倒了——我们老师除了教学,还是街道民间故事创造小组组长。
力能举鼎亦可背锅。杜牧写《阿房宫赋》,不但诬陷项羽放火,还编造出一个凄美的故事:阿旁宫的宫女足足等了36年,老嬴就是不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根本就没建好,为了这个爱情故事成立,宫女只好在草地住了36年帐篷。这哪里是秦朝?这是元朝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