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什么是苦谛(谈佛教的四谛说)(1)

谈佛教的四谛说之集谛:

所谓“集谛”者,集是集合、聚集的意思,集谛是讲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由众多的条件和原因组合而成。集以招感为性,能招感见思、尘沙、无明三惑烦恼,从此三惑造三业,由惑业的集合而招感三途的苦果。这里的“见思”惑是同居土六凡的烦恼,叫做通惑。是三乘同断的故叫做通惑。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见惑是由知见产生的烦恼,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五利使为主体。

身见者,是说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的生起,这叫做身见;边见者,就是说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和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者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而常见者认为人死还为人,生生世世永远不变。这两种说法都是偏极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叫边见;邪见者,是指反对因果理论,不信三宝、拔无因果是自然论者,认为一切法皆是自然而有自然而灭;见取见者,是指非果计果,诸外道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着我见、边见、邪见,而言未证圣果,妄执已证圣果;戒禁取见者,是指非因计因,有诸外道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崖等种种苦行。

思惑是由思想认识上产生的烦恼,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贪心”是指众生对色、声、香、味、触五尘境,或对于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嗔心”是指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的一种嗔恨心、愤恨与烦恼。“痴心”是指痴迷无知,不明白事理,是非不分,糊里糊涂的愚痴心。“慢心”是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的心理。“疑心”是指对于一切人,一切事物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

此五利使是知见上的错误,所生起的快,断除也快;而五钝使是思想上的错误,生起的慢,断除时也慢。所以故人言:“断见如断石,断思如断藕”。尘沙惑是方便土二乘的烦恼,名为别惑。为二乘圣人所断的惑业,如空中的微尘,恒河中的沙,不可尽数,所以叫做尘沙惑。无明惑是实报庄严土的法身大士的烦恼,不但二乘束手无策,就是十地菩也没可奈何,唯的觉行圆满的佛才能断除。

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什么是苦谛(谈佛教的四谛说)(2)

此集谛是众生苦的根本,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的生死之苦,故名为集。是由自心所起的无明、贪、嗔、痴等烦恼所驱使去造一切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在一起来受苦报。所以佛教认为世间的苦报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神鬼加于人,而是由我们自己所造出来的种种业,由业力聚集为因,招集相应的业力而产生苦果。换句话说,苦果的远因是无明等惑,近因是业,就是诸种恶业皆由无明生起“我想”,而执著“我想”为根本,所以苦的根本原因归纳起来是“我想”。现在的苦果是过去的惑业所生,未来的苦果是现在惑业所生。

因此惑业与苦果成为互为因果,有惑业就有苦果,有苦果必有惑业。这说明我们要灭苦必须先断惑业,只有惑业断才能灭苦果,这是不可否定因果规律。正因为集谛的作用才是我们的这个世界成为苦、不净、无常、无我,但我们众生由无明惑业所障敝不能明白真相,而颠倒认为是快乐,是美丽、是常住、是真实,如此执恶为善,以妄为真,生贪爱、起嗔恚、成愚痴,由此而有种种烦恼,去造种种恶业,从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之苦果,故称为“集谛”。(作者,理净)

推荐阅读:

理净法师:谈佛教的四谛说——苦谛

理净法师:谈佛教的四谛之总说

佛教“风动幡动”的生命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