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连续写了两篇关于使用工具书的文章。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书,我和你想的不大一样
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工具书,一定要注意哪些问题
如果说以上两篇是主要是在谈原则和方向的问题,那么本篇就是方法的问题,是实操的问题。
虽然使用工具书很重要,要做到拳不离口,曲不离手。但也不是说遇到任何不懂的字词都要立刻就动手翻查工具书,这涉及到时、量、度三个方面的问题。
下面先分别就这三个关键词来说一说。
先说“时”的问题。
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或者什么其他的很迷人的作品,是不是遇到一个不懂的字词,立刻就停下来,开始翻查工具书,直到把这个字词搞清楚搞明白才重新开始阅读呢?
我们大多数人的一般选择不是这样的,常常是跳过去接着读。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有道理的,如果遇到一个不懂的字词立刻就去翻查工具书,很有可能打乱了阅读的节奏,一口气儿断掉了,阅读的愉悦感也随之大幅降低,有一点儿得不偿失。
比如,读《三国演义》,看到一个人物出场,这个人叫荀彧,你读成“荀或”没关系,甚至有一些孩子读成了“苟或”,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从上下文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只是一个人名而已。
翻查工具书的时间可以选择在阅读结束之后,而不是阅读过程之中。当然,也不是必定如此,如果那个字词极为关键,不懂就影响接下来的阅读,那当然要马上去查一查。
“时”的问题弄清楚之后,接下来就是“量”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不懂的字词都要逐个查一查呢?也不是的。如果所阅读的材料有大量不懂的字词,那恐怕也很难读得下去,所以每个人要在阅读中找感觉,感觉一下那个材料是否与自己的阅读水平或者说阅读层次相匹配,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大合适,借用一句教育上常用的话来说,那就是要“跳一跳,才能够得到”。
我的意见是从“量”的角度而言,不要贪多求全。不要想着打大规模的歼灭战,而应该是游击战,各个击破。除非有极强的毅力,很少有人能够一次连续翻查十几甚至几十个字词。而且,即使能做到,从记忆和理解的角度,也很难很好地消化掉。
每一次阅读之后,都动手翻查工具书,解决那么一两个最多三四个关键字词就足够了。不要小看每次只查这有限的几个,如果能长期坚持,则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效果会非常惊人。
解决了“时”与“量”的问题,最后才是“度”的问题。
简言之,如果查一个字词,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读音,知道简单地意思这个层次上,那只能算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仅要知道“来龙”,更要抓住“去脉”,也就是要在力所能及的的范围内尽可能查得更彻底一些,弄得更清楚一些。
时、量、度三个关键词搞清楚之后,接下来就是查字典或使用工具书的步骤问题了。千万不要以为会了音序或者部首查字法,就叫会查字典了。不,那差得远着呢!
从有效甚至高效查阅工具书的角度来说,一般应该有以下这样五个步骤。
1.先调动阅读储备和阅读能力,结合语境来推测。
2.在工具书中查到相应的字词,阅读全部的义项。
3.一边阅读义项,一边判断之前的推测是否准确。
4.与该字词相关的周边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关注。
5.将所查找的内容加入到阅读储备之中积累起来。
一般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懂的生字生词,所以为简明起见,我就举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在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五步法”。
在《曹刿论战》这篇经典文言中,有这样几句话: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段话中的“孚”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不知道,要怎么办呢?
这时候,不要想着马上看注释或者查字典,应该调动自己已有的阅读储备和阅读能力,并结合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对其含义进行推测。
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整体语境是这样的: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三次对话的核心问题是“何以战”,也就是凭什么作战,作战的条件是什么?鲁庄公前两次提出的条件都遭到曹刿的否定,第三次提出的条件,曹刿认为很靠谱,可以一战。
其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正是这段对话的中间部分。鲁庄公提出第二个条件:“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他的落脚点是在一个“信”字上,而曹刿却回答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落脚点是“神弗福也”,神不会赐福给你,不会保佑你,理由是“小信未孚”。
鲁庄公提出的是“信”,曹刿却认定这只是“小信”,又来了一个“未”做否定,后面加一个“孚”字,显然这个“孚”和“信”有关,“未孚”应该就是不能够让人相信。由此,可以推测“孚”就是“让人相信”。
虽然我在叙述的时候,花了比较长的篇幅来讲这个推测怎么进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思维速度会很快,花不了多少时间。不过,花不了多少时间不是不花时间,这个推测过程必须要有,如果缺少这样一个过程,头脑空空去查字典,效果就不会好。
带着这样的推测结论再查工具书,个人的建议是可以以一本权威的工具书作为核心用书,然后辅以其他的工具书做参考,尤其是一些解释看起来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时候,更有多参考几本书的必要。
学习文言,我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核心工具书,查阅这本书,看到“孚”有如下这样一些义项的解释。请阅读以下全部义项。
- 鸟孵卵。《淮南子·人间》:夫鸿鹄之未孵于卵也。
- 信用。《诗经·大雅·下武》“永言配命,成王之孚。”又为人所信服。《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熟语有“深孚众望”。
一边阅读所有义项,一边判断之前的推测是否准确。恰好这义项中所举的例子就是“小信未孚”。但这不意味着之前的推测没有价值,因为更多的情况是并不恰好就是这个例子。需要之前的推测作为辅助,琢磨选择哪一个义项为好。推测得到验证,内心中会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推测没有得到验证,则会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
很多人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到前面这一步,得出结论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关注更多,思考更多,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三步:“与该字词相关的周边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关注。”
比如,“孚”的本义是什么?“鸟孵卵”和“信用”这两个义项,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是引申义,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只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不够了。需要查更多其他的工具书。
通过查阅其他工具书,发现原来“孚”从字形上看,上面的部分是爪,下面的部分“子”,是一个会意字。《说文》上说:孚,卵孚也。也就是“鸟孵卵”的意思。当然,也有人认为上面的部分是人的手的形象,下面的“子”是小孩子,本义是“抱子哺乳”。后来又引申为“鸟孵卵”。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孚”这个字怎么就从“鸟孵卵”引申到“信用”或者“守信用”了呢?训诂学家解释说:“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说的是鸟类孵卵,都能够按期孵化出来。
我看到这个解释时,特意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原来真的如此。比如,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是28天,鹅的孵化期是30天等等,幼禽必然在那天孵化出来,非常准时,早了或者晚了都不行。
再一琢磨,原来这个“孚”解释为“信”,这个“信”最初是“守时”之意,“守时”就是“守信”,你守信了,就会使得别人信任你。这样一来,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一个字的多个义项之间有机联系就建立起来了,对这个字的理解也就更深入更透彻了。
但到此还不算完,我还会关注一下字典“孚”字的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字,我会看到有诸如孵、郛、莩、殍、浮、烰、桴、蜉等字,简单浏览一下,结合形声字的基本知识,一下子就把这一串字串在一起拎起来了。
到此就为止了吗?还不算完。当我对这个字有了这样深入的理解之后,我还要将所查找的内容有意识地加入到阅读储备之中积累起来。慢慢地,我就发现,在需要的时候,看到这个字了,就能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入,就有可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的一些意思来了。
比如,我们常常在加油站看到“美孚”这样的字样。这是一个音译过来的商标词语,英文原文是Mobil,其实按照这个英文读音,如果直译过来,更接近于“毛边”,而不是“美孚”。但如果真的翻译成“毛边”,还会有人想买这个牌子的润滑油吗?因为在汉语的语境中,一想到“毛边”就会有滋滋啦啦的感觉,用这样的词当润滑油的品牌名称,效果不可能好。
但“美孚”则不一样了,因为“孚”是“信”的意思,这样,“美孚”就有了“既美且信”的意思,这个翻译实在太妙了,真是妙手偶得,既满足了音译,有给品牌的中文意思赋予了浓厚的中国文化内涵。
可以说,这“五步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最后一步结束了,意味着第一步又重新开始了,而且,这时候的阅读储备和阅读能力更强了,在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如鱼得水。
可能有人觉得用这五步法太复杂。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反复操练,形成自然的状态就好。即使暂时没有能力将这五步都逐一做到也没关系,可是意识务必要建立起来。
建立起这个查字典的“五步法”的意识,并经常操作演练,慢慢地,查字典就不仅仅是查字典了,使用工具书也不仅仅是使用工具书了,而是一个发现汉字之美的过程,一个发现汉语之美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这样的不断发现美的过程,怎么可能会令人心生厌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