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一项国策贯彻始终,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时期,它一直是统治者最重视的政策。而这项被誉为“国之根基”的国策,就是重农抑商,或者说是抑商扶农。
众所周知,商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商品经济的繁荣往往会促进国力的增强。那么我们不禁发问,既然商业如此重要,古代却为何要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甚至降低商人的地位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和地理条件。与欧洲面向大海的情况不同,中国是一个内陆大国,而且土地广阔、肥沃,比较容易通过农耕获取生活物资。在古代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地理位置闭塞的中国自然对外界知之甚少,而丰富的土地和资源则让先人们没有从事商业的必要性。
当然,如果只有这一点中国古代就实行重农抑商是说不通的,毕竟在汉唐以后,中国就与诸多外国建立了联系,而这些国家通过贸易所赚得的钱中国人不会没有看到。其实在商朝,许多商人都从事商业,而这也是“商人”称谓的由来。
然而在古代的统治者眼中,国家的财富是有限的,且都是“王有”的,而商人赚的钱越多,统治阶级的钱就会越少。而且商人还会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更让统治者无法接受的是,工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业越繁荣,放弃农业从事商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而大量的农田将会荒芜,这将动摇国家的根基。比如《汉书贡禹传》中就阐述道:“故民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贫民虽赐田,犹贱卖以贾。”《汉书・食货志》里亦主张:“驱民而归之家,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于是,封建社会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案,而最终的答案就是重农抑商。从先秦的“奖耕战”、“抑商贾”,到隋唐的“崇本抑末”,都是重农抑商思想的具体贯彻。即使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也实行了“抑商”和“专卖”法,官府垄断大量的行业。
而为了保证重农抑商政策的效果,官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的权利。因此直到清朝,许多商人即使富甲一方,但他们依旧渴望家族中出现一位士子,光耀门楣。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不是简简单单的抑制商业的发展,而是均衡农业与商业的发展,保证国家的根基。而这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繁荣的原因。然而抑商扶农政策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它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近代以后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