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头郓哥(作者原创授权)

之前,笔者与大家品读了《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饮马川众英雄打破沧州,救出柴进。戴宗、杨林去东京打探消息,遇到了燕青。宋钦宗将六贼流放,其中三人被勇士王铁杖所杀。今天我们继续品读第二十三回,看看后续发展如何。

情节简介:王铁杖杀死王黼、杨戬、梁师成后,回去复命。李纲、聂昌等都十分开心,宋钦宗知道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金兵围困东京,宋钦宗与种师道商议退敌之策,种师道分析了形势,认为敌寡我众,孤军深入,只要坚守城池,等到金兵撤退,再乘势掩杀,则可获胜。宋钦宗很高兴,于是命种师道与李纲、姚平仲等掌管军事,准备破敌。不料李邦彦见宋钦宗信任种师道,于是进谗言,劝说宋钦宗议和才是万全之策,宋钦宗耳根子软,又听了李邦彦的话,于是派张邦昌和康王赵构去议和,激起了民愤,宋钦宗只要仍叫李纲、种师道带兵。众人商议金兵,种师道建议待其弟弟种师中的两万兵到后,再一齐出击,但姚平仲认为这是他想贪功,于是自己去劫金营,不料消息走漏,被金兵杀的全军覆没,姚平仲孤身逃出,不敢再回去,于是跑到蜀地修炼去了,后来真的得道成仙。金帅斡离不击败姚平仲后,责备宋朝背信弃义,加紧攻城。宋钦宗听信谗言,罢免了李纲、种师道,又相信了郭京的话,认为靠法术可以退金兵,没想到临敌之际,郭京逃走,城门大开,金兵趁势攻入城内,东京因此失陷,徽钦二帝被掳,康王赵构从金营逃回,得知消息,在众人拥戴下,于应天府登基,建立南宋。戴宗、杨林探知后,准备回饮马川。燕青说先做完一件事,再送二人回去。

水浒传宋江死后掌握兵权的人(徽钦二帝为何兵败遭掳)(1)

都头曰:本回讲述了北宋亡国的故事,陈忱作为明朝遗民,亲身经历过亡国之痛,面对历史上相似的情节,自然会心生感慨。在本回回末,陈忱自批道:“虎头健儿化作鸡皮老翁,良可浩叹。姚平仲骑骡,一夜入青城,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读之冰雪一浇。又见郭京一段儿戏,渊圣之弃天下犹弃敝屡也。觉平仲之弃官入道,还算不得达人!为之掩卷一笑。”蔡元放对姚平仲弃官一段也从文法的角度进行了评论,他说“有火里生莲法。如……姚平仲兵败后,写入蜀遇仙一段之类,使人如在烦恼火坑之中,忽现清凉世界,令人烦心顿息也。”可见陈忱和蔡元放都从姚平仲弃官一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应有的作用,让读者看后有所思、有所想。说到这,我们再看一下本回中的其他方面。

一、回目差异。本回回目陈忱的原本和蔡元放评改本有所不同,陈忱原本为“跨青骡英雄寻退步,演六甲儿戏陷神京”,蔡元放评改本为“丧三军将材离火宅,演六甲儿戏陷神京”。将二者对比,差异主要在前半句。蔡元放之所以如此改动,都头认为主要是对姚平仲的看法不同导致的。陈忱原本中,把姚平仲称作英雄,以他战败后骑青骡而去为回目,文学意境很浓,可以让读者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但在蔡元放看来,姚平仲应该称不上英雄,他最后虽得道成仙,但因为一己之念,葬送了两万人的性命,却不敢承担责任,自己避世逍遥去了,这不是英雄应该有的胸怀和担当,只能说姚平仲是个将材。因此,蔡元放将回目改为“丧三军将材离火宅”,但其实历史上此战失利并非姚平仲一人之责,我们后面还要细说。

二、正文修改。本回正文蔡元在陈忱原本基础上只是做了个别词句的修改,并没有较大改动,因此我们这期暂不讨论正文改动。

水浒传宋江死后掌握兵权的人(徽钦二帝为何兵败遭掳)(2)

三、情节设计。本回主要内容讲了靖康之变这一历史大事件的前后经过,前半部分写姚平仲因为怕种师道抢功,于是私自带兵出击,结果手下叛变投敌,导致全军覆没,丧失了逆转的大好良机。那么历史上这场战役究竟是什么情况?真的是姚平仲一人的责任吗?

其实小说和历史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被称为北宋末的宋金劫寨之战,此战对宋朝的政治和军事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历来对此战的责任人众说纷纭,身为当事人的李纲在《靖康传信录》中也刻意回避,甚至曲笔。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靖康元年(1126)初,金将斡离不率军第一次围攻开封,二月一日,宋将姚平仲率精兵夜劫金兵驻扎在城西北的营寨,结果遭到金军伏击,大败而还。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多家记载,就可以大致还原事情的经过,宋钦宗即位于金兵南下的非常时期,对金兵十分畏惧,迫不得已,让李纲主持防守之事的同时,又想给自己留条后路,于是也支持李邦彦等的议和之言。后来种师道、姚平仲等到了东京,支持李纲,宋钦宗倒向了另一个极端,盲目自信,想要迅速击败金军。从而不顾种师道等待精锐西军到来后再战的建议,转而支持姚平仲的劫寨速胜之谋,而李纲在出征之前还曾于城内提前以自己的名义预撰“露布”,其中写到自己负有接应救援劫寨兵马之责。

水浒传宋江死后掌握兵权的人(徽钦二帝为何兵败遭掳)(3)

因此,整体来看,劫寨之战的决策者实为宋钦宗,李纲为居中主持者,而姚平仲奉旨率军执行。《水浒后传》将责任全推给了姚平仲,显然是采纳了李纲《靖康传信录》的说法,而真相其实是李纲不敢将责任归咎于宋钦宗,只好说成是姚平仲“急于要功”的擅自行动。

本回中在东京被金兵攻破后,写了侍郎李若水不屈而死的故事,其实这个李若水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颇有联系。《水浒传》自诞生后,围绕宋江等是否接受过招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讨论。过去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并没有接受招安,而是被剿灭了。直到后来,有学者发现了李若水的诗《补盗偶成》,才彻底解开了这个谜团。该诗全文为“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啖此曹无乃错。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不如下诏省科徭,彼自归来守条约。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也就是说李若水是宋江起义接受招安的亲历者之一,但他从封建士大夫的角度看,是反对招安的,他认为这样会助长造反者的气焰。从李若水的立场来看,这首诗的记载当是真实可信的,因而李若水无意中为后人研究宋江起义留下了一条宝贵的文字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