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事业单位职工,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铁饭碗,南下成为工地杂工,如今年入上亿打脸所有人。
杨根宏是江苏泰州人,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做生意”和“创业”的绝对热情。
16岁的时候,杨根宏还在读初中。有一天,他不知从哪里得了个门路,想做点小生意,挣点零花钱。
他找来了7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去江苏常熟贩卖服装。
大家都是读书的年纪,参与杨根宏的“商业计划”,很大程度上都是心血来潮。可是没想到,这下还真的做成了。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就挣到了三千多元,每个人心里都喜滋滋的。
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杨根宏的创业启蒙,从那天开始,“打拼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这颗种子,就已经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1993年,杨根宏考上了扬州大学,并于3年后顺利毕业。家里张罗了很久,通过各种关系,好不容易给他找到了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但是杨根宏却很清楚,自己的路不在这里。
五个月后,杨根宏不顾家里的竭力阻拦,毅然向单位提交了辞呈。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不能再在这种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浪费一点时间和精力了。
面对父亲“那你说说你的路在哪儿?”的质问,杨根宏却答不上来,因为他即将跟随镇子里的建筑队,南下前往深圳。
一边是衣食无忧的事业单位,一边是前路迷茫的独自闯荡,杨根宏自知难以说服家人,但是这并不能让他改变主意。
1997年的正月十三,杨根宏登上了开往深圳的长途大巴车。到了临发车的时间,杨根宏还站在门口不停地张望。
直到司机催促,他依依不舍地上了车,他期盼中为他送行的亲人,却一个都没有出现。
他此时也并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生活的重压会不会一下就将他压垮。
而他又失去了家人的理解,想到这里,透过布满雾气的窗户看外面模糊的路灯,这个一向坚强的小伙子,终于还是流下了两行热泪。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杨根宏把自己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了深圳这个正在成长的城市身上。
刚刚抵达深圳的时候,杨根宏没有去处,只能跟着建筑队,在工地做了一个杂工。
很多时候,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筛沙,拉钢材,再苦再累都要咬着牙硬着头皮干。他的手上磨出了许多血泡,碰一下都疼得龇牙咧嘴。可是这样的工作,第二天却还要继续。
他是90年代的大学生,彼时却在工地出体力,学到的那些知识是一点也没用上。
但是杨根宏告诉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都是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练。
在这样的不懈坚持之下,半年后,一个机会悄然而至。
坚持创业的心这个江苏小伙在工地做杂工仅仅半年时间,就挣到了230万,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还是个让无数人羡慕的公务员。
江苏泰州的大学毕业生杨根宏,放弃了来之不易的事业单位工作,反而跟着家乡的建筑队,跑去深圳的工地当工人。他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还是说,他这是大智若愚,深藏不漏?他有什么杀手锏?
杨根宏在工地做了半年杂工后,有一次,一个机会悄然而至。也正是这个机会,为他叩开了财富尽头的大门。
那一天,领导外派他去买混凝土,这看似不起眼,实际上使用范围相当广的东西,一下就让杨根宏看到了商机。
他了解到,按当时的物价,一方混凝土的价格是300多块,但是其中的利润却有100多块,足足占了40%左右。
这个数据让杨根宏的眼睛一下就亮了,他身上的商业细胞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这个数据夸张到什么地步呢?如果盖一栋大楼需要5万方混凝土,按利润40%计算,就是五六百万。
有五六百万!这对于当时连生活都紧巴巴的杨根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他立刻就从工地辞职,跳槽去了一家生产混凝土的企业。
从这里开始,杨根宏就像开了外挂一样,事业一路攀升。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仅用23天就当上了车间的生产厂长,2个月后成为了总经理助理,大家都以为,杨根宏会继续在这个企业发光发热,然而他却在1年后,突然提出了辞职。
公司领导层一片茫然,此先并没有任何征兆,杨根宏怎么会突然提出辞职呢?难道是觉得薪酬太少?
这么优秀的人才,公司不想轻易放过。他们多次和杨根宏谈话,询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要求。并且给出了年薪25万,算上各种提成后更是能达到60万的优厚待遇,想要留下杨根宏。
在月平均工资只有两三千的时代,这种条件已经充分展现了公司的诚意。但是,他却拒绝了。在公司的这一年,已经完全证明了他的能力,而自己内心那个创业的梦想,再次复苏了。
2001年6月,杨根宏东拼西凑,加上自己这一两年的积蓄,花了50万元,开了一家小小的混凝土公司。
当时,他的公司规模,小到只有几间平房,连最为重要的混凝土生产线,都是租来的,和自己曾经任职过的大公司相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大大小小的订单和公司的繁杂事务,把杨根宏搞得焦头烂额,不过总算是运作起来了。
公司成立5个月后,他公司的第一个机会,就这样来了。
当时,广东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正在修建,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下,杨根宏拿到了这个订单。
场馆的修建总共需要3万方混凝土,而杨根宏租来的生产线,其实是难以支撑这个数量的。但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他不想放过,也知道自己不能放过这个已经摆在自己眼前的机会。
签了这个单子,就意味着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给对方提供相应数量的混凝土,杨根宏签下名字的时候,几乎是抱着一种豁出去了的心态:就算四处花钱去买去借,也一定会完成任务。
而这些不安的预感,终究变成了现实。同年7月,杨根宏的公司生产线出了问题,被迫停滞。眼看着约定期到,没法交差的杨根宏没有办法,自掏腰包去其他公司拉了12车的混凝土,火速赶往施工现场。
但是,当他真正抵达的时候,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做“祸不单行”。
现场一片狼藉。原来,就在前一天,深圳下了一整天的雨,龙岗地区下得尤其大。工地用来搅拌混凝土的孔桩塌方了,一时间没办法使用。
这可急坏了杨根宏,这12车自己花钱买来的混凝土不能立刻使用,最多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会全部凝固,甚至连装混凝土的罐子都会直接报废掉,这损失难以估量。
杨根宏此时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但是忽然间,他灵光一现,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不仅没有让他损失一分钱,反而积累了200万元。
他找到工地的老板,张口就问,附近有没有哪里在修路,我把混凝土给你倒上。不知情的老板以为是杨根宏打剩下的废料,就如实回答了。
杨根宏一句都没有解释,立刻照做。一个星期后,工地的老板得知了真相,深受感动。不仅把杨根宏购买混凝土的2万元当作工程款付给了他,还给他介绍了很多订单。
杨根宏一直坚持的,“在商务交往上,多给合作伙伴一些信任,你吃的亏,对方迟早都会知道”,终于看到了回报。
创业仅仅半年的时间,他就挣到了230万,这第一桶金的到来,让他感慨良多。
杨根宏做生意朴实,但是他的野心却一点都不小,拿下了广东龙岗国际自行车赛场,他又把目标,瞄准了华为。
“虚张声势”这个男人靠着工地上不起眼的混凝土,年收入上亿元,曾仅用一招便打开了整个深圳市场。
当年的大学毕业生,经历过工地杂工和企业高管的磨练,终于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
但是,刚刚起步没多久的他,就遇上了巨大的困难。就在他急得找不着北的时候,他的真诚和实在,感动了合作伙伴,将一切化险为夷。
在一路的摸爬滚打中,他的勇气与日俱增,对于公司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清楚。而这次,拿到华为公司的订单,就是他规划中最重要的一步。
2001年的9月,华为公司要在深圳建设一个80万平方米的场地,所以开始招标。杨根宏有野心,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有点底气,招标当天,他甚至特意借了一辆奔驰汽车开去现场。这场无声息的较量,从进门前就开始了。
表面工作做得很足,但是杨根宏的心里很虚。无论是实力、装备还是技术人员,他的公司都不如在场的其他竞争对手。
但是杨根宏知道,这是自己扬名立万最好的时机,绝对不能放过。既然硬件比不过别人,他就得拿出一个能让华为方面心动的筹码,才有可能竞标成功。
而他接下来的这个决定,可谓是孤注一掷。
当时混凝土的市场价格,是220元一立方,但是杨根宏给华为的报价,则是208元一方,每一方少收12元。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多,但是按照华为项目的具体情况粗略一估计,杨根宏单这一个项目就会少赚120万,相当于是“白干”。
但是这个条件,确实让当时华为的承建商心动了,但是他们也很担心,如此低廉的价格,会不会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呢?
对此,杨根宏直接一拍胸脯,撂下一句“只有错买,没有错卖”。自己只要敢卖,那就说明一定值得。
就这样,这个在场竞标公司中,不是最有实力,不是最有技术,也不是最有排面的小公司,和华为达成合作。加上之前国际自行车赛场积攒下的口碑,杨根宏在整个深圳市,一下就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2002年,他的公司年产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900万。谁能想到,独自一人来到深圳闯荡五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领域的领头羊。
之后的几年里,杨根宏的事业像是坐上了火箭,发展速度令人望尘莫及。
2003年,两家分公司成立,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了17家,分布在他的家乡江苏以及深圳等地。
“努力赚钱,强大经济实体!”就是杨根宏团队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做服装生意的同学,如今有几位依然是他的好伙伴。这个企业产值已经突破3亿的公司,正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不断向前发展着。
从初中时期展露出商业天赋,并且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后,杨根宏在多年后,终于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的智慧和胆量,还有每一次选择,都为人称道。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处在低谷期,他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自暴自弃的想法,而是隐忍,磨练自己,等一个厚积薄发的机会。
把苦难当作机会,不拘小节,眼光长远,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乘着时代的东风,成就了这位混凝土大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