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晓古街幼儿园 韩鸿宇摘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述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述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试论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

论述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苍溪县晓古街幼儿园 韩鸿宇

摘要

家庭,是个人自出生以来的所接触到的第一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不和谐家庭氛围,则极易造成幼儿孤僻、利益熏心、玩世不恭等不良的品格,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情感的交流是家庭成员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重要手段。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的方式不正确都不利于幼儿的人格健康人格的形成。本文着重对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字:家庭环境;幼儿;人格;影响

一、人格的概述

(一)人格的意义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1. 人格的意义:是一个人进入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逐渐形成的一个成熟思想和做事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这个人格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都是相同的!因为人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会从这个人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无法隐藏。个人一进入社会,人格就在逐步发展,,一个健全的人格是事业成功过的关键,当一个人遇到做某件事没有成功的时候,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会总结失败的经验,在哪里跌掉,就要从哪里站起来,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却总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人格,就是人作为人的基本品行特征,其字面意思很大,范围也很大,具体来说与自尊心密切相关,完备而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具有康健的社交关系的必要要素,人们都喜欢跟拥有健全而且完整人格的人交朋友。然而人格有缺陷的就可能会出现很难适应新的环境,难以和陌生人交往,甚至出现排他、封闭自我的情况。人格通常在成年以后就很难改变,一个人在一件事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并不是他的完整人格。这种只是他对某件事的应激反应,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人格问题,我们要从全面的看待他的为人处世,还有做事的方式,当然,人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人格受自我意识的影响,一个人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缺点,健全自己的人格,这需要很大的毅力,一旦自己有目的有方法的进行自我调控,人格也是可以改变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每一个人的人格都不一样,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发展与他所处的环境拥有重要联系,比方说,如果出生在医生家庭,在父母熏陶下,这个小孩很早就接触救死扶伤,对病人有怜悯的心,那么他的人格发展也会比较健全,在以后进入社会中,也有较大的可能成为医生。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不同的处理方式则对应不同的人格。2.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包括幼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等四个时期。在幼儿时期,通过啼哭来他表达某种需求,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可以获得心理安慰,在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感知都是朦胧的,如果这个时期得到了父母的充分关爱,将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发生信任感,幼儿将会健康发展。童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产生主动意识,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好奇,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争强好胜,这种对自己自信的心态将对以后的发展有积极影响。青少年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青少年渴望跟异性交往,对社会有了表层的认识,在这个时期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其建立对外界事物正确的认知,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为之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孩子受父母行为的影响,比如这个家的父母比较拜金,那么这个家的孩子也同样会追求物质生活。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而言非常重要,俗话说得好,前面拉车,后面照辙。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而言,是有良好的应随作用的,父母怎么做,孩子也会学着怎么做,父母的思维定式,也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譬如:从小获得父母更多的呵护和理解,那么这个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会积极向上。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干预的比较多,对孩子人格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比如干涉孩子交朋友,孩子就会孤僻,不合群,人格发展就会比较压抑。对事物或事情缺乏自己的独立的看法,缺乏主见,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偏向于武力,习惯用武力强权来教育孩子,则孩子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对自己没信心,如果父母没有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就会和父母的做事方式比较接近,形成恶性的循环。如果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孩子就会发展的形成比较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发展。幼儿人格的发展是受家庭环境影响最大的,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影响他们的生活。

(三)研究目的以及意义

1.研究目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的思想依旧狭隘的认为教育仅仅是学校老师对儿童书本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在意到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要影响。更加忽视了对儿童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知道儿童形成良好人格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深远意义。为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让人们意识到帮助儿童形成良好人格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帮助儿童塑造良好人格。

2.研究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活动的第一场所”这就说明在幼儿人格形成的初期以及关键期,父母是孩子接触和学习的第一社会人,而孩子在家庭生活的时间也最为集中,所以父母和家庭对幼儿的影响不言而喻。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深刻而持久。例如,有的家长容易发脾气,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打架,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易出现急躁,易怒的性格。一些家长在困难面前畏缩,怯懦,所以孩子们很难养成坚强的性格。一些家长斤斤计较,粗鲁不友好的人,孩子也很难,心胸宽广,待人有礼貌,乐观开朗。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可以决定孩子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人格上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

尽管从改革开放政策颁布实施之后,我国的全方位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很多的人依旧需要把生计放在第一位,需要整天考虑如何工作才能让一个家庭生存下去,让家人有房子住,有食物吃,有衣服穿。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养家糊口上,无法分身他顾,将多余的精力分配给孩子,没有时间在意孩子的发展,他们仅仅只能保证儿童不挨饿,不受冻。更有甚者连基本的生存的物质条件都不能保证,怎能保证儿童的精神教育呢,所以物质的匮乏,生活水平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的现实环境,急需提高。

(二)教育观念落后

一是错误的儿童观,认为孩子没有自己的思维,需要将自己的思维定式,定格照搬给孩子。把自己年轻时没能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使之替自己完成,又或是使孩子成为在别人面前炫耀的资本,满足自己虚荣的工具。根本不理会孩子真正的需求,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经验去教育孩子,忽视了儿童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更多地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看看他究竟需要什么,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珍惜并尊重他的成长过程,不要过于在意结果。

二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没有与时俱进,落后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一遍表现为重视孩子的学习,一切以学习成绩为重,其余的人格发展,情商的发展都是次要的,这就造成中国的小皇帝小公主,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没有,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所以我们的家长或者老师要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孩子完整健全的人格放在首要位置,发展青少年独立自主的人格,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将培养孩子独有的人格,独特的思维定式,正确的对待外界事物的认知观,事业观,放在第一。尽可能在孩子思维没有形成定式的时候,扭转他们的恶习。孩子在校的时候还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孩子成长的这个紧要时期,对其品行进行校正,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错过了孩子教育的关键期或矫正过晚就很难培养出社会所认同的家庭责任心和责任感。

(三)过分溺爱

独生子女政策颁布以后,我国大多数的家庭里,都仅有一个独苗,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极其宝贝这一个孩子,导致中国很多家庭都出现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和对孩子的保护过度的现象,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的品行、能力等。如孩子在入学上学过程中,学校门口停满了来接送孩子的各式各样车,一个孩子读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总动员,甚至出现到了大学还有父母申请陪读来照顾孩子的现象。他们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帜,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不管对错,也不管合不合适,只要孩子想要,就尽可能的去满足,去实现。就好比养金鱼,过多的投食只会害死金鱼,因为金鱼自己是不能判断自己是否已经饱了,只要有吃的它就会不停的吃直到撑死。

(四)专制蛮横

专制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存在着很大问题的,首先专制对于孩子来说,本身就不是很好的,其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导致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总是畏首畏尾,思前想后。而更有甚者,一些过于专制的父母,奉行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原则,对孩子非打即骂。他们认为这样是对孩子好。然则,事实证明,这种家庭养出来的孩子,一般奴性较强,在社会的发展中,难以取得很好的建树。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消极的情绪,甚至出现变态心理。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会出现发抖哆嗦的症状。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出现暴力行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下孩子会失去本应属于他们的欢乐、个性、创造性。给孩子留下难以抹去的恐怖记忆。

还有一种专制,就是过度的大包大揽,一切都替孩子做好了。成了孩子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孩子的自主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慢慢的会形成一种定性思维,一切都有父母,一切都有父母的支持。什么都依靠父母来解决。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般自主能力较差,难以独当一面。并且这种定性思维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将来出了社会,无论是求学,求偶。都会受到这种定性思维的影响,缺乏独当一面的勇气,难成大器。

三、改进家庭教育,培养儿童健全人格

(一)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空间

提供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包括有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外界环境,好的精神环境,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家庭生活环境和物质环境有了大幅的提高,缺吃少穿的现象也很少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只关心孩子的温饱,学习交给学校交给老师,现在不仅在孩子的物质生活给与满足,也更关心孩子的教育发展,比如现在的学生不仅在学校要学习,星期天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失去了周末,没了寒暑假,像个机器人不停地学习。家长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仅会比收入,更关键的是还会比孩子,谁家的孩子钢琴过了8级,谁家的孩子进了奥赛班,这都会加重孩子的压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不仅要物质,也还要注重家长的教育,家长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幼儿园时期,家长会为孩子买一些益智的玩具,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在儿童时期,可以给他们买一些课外书增强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可以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的发展。除此之外,家长的为人处世也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家长爱交际,那么孩子在潜移默化之间,就可以培养出与人交往的能力,使孩子不惧怕陌生人,父母如果社交狭窄,那么孩子也没有机会与更多的人接触,社交能力就会大大变弱,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也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

(二)科学的教育观念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成长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因素成为了幼儿成长过程的关键。在整个幼儿成长过程中,大多数的家长只重视幼儿的学习,而忽略了幼儿的思想教育,导致幼儿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对幼儿人格的教育比高分更重要。所以家长应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重视幼儿的人格教育。比如要教育幼儿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教育幼儿懂得感恩,懂得宽容与理解;这样可以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更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做出正确的选择。

分享、学会分享,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首先需要学会的。很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最好的精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不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过多得给予孩子溺爱,让孩子不懂得分享,使得他们在走入社会后,在这方面非常的缺乏效能。另外一方面,激励比指责更重要。作为父母,一定不可以打击幼儿,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力,要学会用鼓励的态度,来面对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支持和肯定,让孩子可以学会独当一面,独立的去完成他们自己认为无法完成的问题。要让他们懂得,困难就是纸老虎,没什么是闯不过去的。

(三)营造温暖舒心的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的天堂。也是他们心里的最重要地方,孩子对家有依赖。当然,孩子也是父母最大的期盼。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则他们就可以健康发展。家庭氛围包括父母和睦,邻里之间和睦,父母与他们的良好关系。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谐,非打即骂,则无形中就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的人格就会表现出孤僻,自卑和不喜欢与人交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在孩子的生活中留下阴影。在有良好氛围的家庭,父母可以帮孩子克服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孩子不喜欢与人交往,那么父母就应该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在有空闲的时候带孩子出去玩,指导孩子在与朋友之间,怎么交流,对孩子的不健康的心理,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干预。重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当今的社会,父母的社会压力巨大,不仅有生活的压力还有工作的压力。一般就是长辈在带孩子,父母只想着怎么挣钱,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有很多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几年都不能和父母的见面,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只有通过电话才能听到父母的声音,感觉父母是很遥远的存在,在和爷爷奶奶的交流中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爷爷奶奶也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地做出矫正。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所以要加强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在孩子出现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做出辅导和帮助。

(四)构建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一,要做到引导,而不是趋使。父母要潜移默化的慢慢培养孩子的个性,培养他们的能力,凡事要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去完成。而不是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去完成。要让他们通过思考,能够自己想明白该如何去完成。孩子在模仿过程中不会分辨好与坏,对时间没有分辨的能力,但是父母在言行中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就需要父母教育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正确的方式要鼓励,对错误的行为要批评改正,父母在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模板式作用的。父母的生活态度,生活型习惯,认知观,都会在孩子心目中渐渐形成范本,会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思维定性形成一定的导引性作用。杜绝教育过程中的蛮横与粗暴,在孩子的理解中,即使是正确的事,用粗暴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孩子也会当成错误的理解,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做好榜样,以身作则。

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个性养成。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做孩子最坚实的精神后盾。孩子虽然在对社会认知和对自身认知不足,但是他们处在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对一切的事情都很敏感,好奇,父母在这个时期应该很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孩子在对某件事发表看法,家长应该仔细聆听,仔细分析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心理进行分析,从时间的根源入手,对孩子的看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看法,父母应该求同存异,在尊重孩子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方式和方法,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某种行为进行横加干涉,对孩子的学习和交朋友方面进行粗暴的阻拦,不要一切以学习为重,要关注孩子心理的发展健康,同时在家庭问题上,应该征求孩子的看法意见,比如说,在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把孩子的意见考虑进去,寻找父母和孩子之间对某种问题的共同看法,不要对孩子的意见行为横加干涉。

三,耐心倾听,互相沟通,做孩子的倾听者。孩子和父母应该以朋友的方式进行相处,对待问题要互相讨论看法,在不同的意见看法中寻找共同点,在对孩子的看法进行鼓励,将孩子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孩子的每一步都要鼓励,对正确的改进自己的缺点进行鼓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家长跟孩子之间要注重交流,家长要对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做到心里有数。对孩子多进行鼓励,这样就能够发展孩子的优良品格,培养出的孩子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孩子不仅能与父母保持有良好的关系,也能在学校生活中,保持与老师,朋友的关系,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所以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仔细倾听,和孩子交朋友。因为朋友间更容易有话题。更容易对孩子的人格缺陷进行,干预矫正。也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若涵. 家庭教育对幼儿人格发展影响的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1):75-77.

[2]何明影. 3-6岁幼儿人格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模型[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路丹.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管理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4]许文静. 沙利文人格理论及其对幼儿人格教育的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17,4(52):321-322.

[5]甘玮曦. 试析家庭因素对幼儿人格教育的影响及家庭环境改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8(10):8-9.

[6]廖芳芳. 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现状概述[J]. 教育教学论坛,2018(28):105-107.

[7]崔佳伟. 抚养者教育价值观对留守幼儿人格发展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0):4-7.

[8]朱华,徐萍. 幼儿人格与家庭养育环境的相关性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09):79-80.

[9]孙晓杰.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父母育儿风格与幼儿人格关系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0]冷珊. 父母共同养育、幼儿气质与幼儿人格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1]张金荣. 3~6岁幼儿人格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12]赵云. 幼儿人格、同伴接纳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3]杨丽珠,张金荣,刘红云,孙岩. 3~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群组序列追踪研究[J]. 心理科学,2015,38(03):586-593.

[14]李亚娟. 家庭教育对3-6岁幼儿情绪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8.

[15]张营. 幼儿气质、同伴接纳对其人格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5.

[16]张庭辉. 幼儿人格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4(02):42-44.

[17]常红.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