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个闻名于世的历史变法事件,主导人是商鞅我们都知道,而赏识商鞅,重用商鞅的这位秦孝公也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可惜虽满怀抱负,却难逃年老死亡。紧接着他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任。这时早先因为先王在世被压制的守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且愈发猖獗。

他们原先执着于攻击新法条例,现在把矛头转为挑商鞅的毛病。在未登基时秦惠文王曾触犯新法,但商鞅卸磨杀驴惩罚了其身边两位老师以此警戒。再加上商鞅变法在秦国颇有成效,商鞅大受百姓们的尊敬爱戴。这种种事迹皆使秦惠文王感到不满,怕其叛变,于是他想除掉商鞅。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1)

因此他打着守旧贵族的名义,给商鞅安了个谋反的罪名,最后商鞅车裂而死。能当上一国之君的自然也不是什么昏庸无能之人。此时秦惠文王羽翼未丰,他决定先蛰伏起来培养自己的势力。朝廷上守旧贵族和失去了商鞅的改革派各执一词,争的面红耳赤。秦惠文王富于心计,他借“商鞅虽死,新法不废”一词,决心废了守旧贵族一派。就这样,商鞅变法的成效一直造福着秦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王那一辈的大臣们接二连三地离世,这时的秦国很缺人才。锋芒毕露的秦惠文王想找一位军师常伴其左右。这个节骨眼处在魏国不被重用的公孙衍出现了,秦惠文王很待见他,也愿意重用他,甚至公孙衍获得了秦国继商鞅之后的第二任大良造的爵位。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2)

当时的秦国的爵位和职权二者还是相结合的,二十等爵制也还没有开始实行。所以,大良造在秦国就是最高的殊荣了。职权相当于统领朝政大局,地位相当于开府丞相。

初到秦国,又刚被重用的公孙衍自然雄赳赳气昂昂,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给先前不赏识他的魏国看,更是向秦惠文王表忠心。秉着要干就干大的想法,所以他把目光看向了河西之地,一个让秦人又爱又恨的地方。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3)

河西之地。于早先被秦穆公收于麾下,成为秦国的领土,而后在战国动荡时期,国家权势混乱之际,再加上贵族的搅局,致使秦国陷入“四代乱政”的沼泽之中。此时的魏国却在君主魏文侯的带领下,国家蒸蒸日上,这时虎视眈眈的魏国便因此得利。

于是,魏文侯多次派兵前往秦国,成功将河西之地设为魏国西河郡,又派大将吴起驻守于此,渐渐地河西之地全境沦陷了。秦孝公即位后,曾试图对河西之地用兵,可都没有什么多大的成效。同期,也有过商鞅善用谋略一举歼灭魏国军队,可依旧没有任何改变。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4)

公孙衍看上的河西之地可是个难啃的骨头,却正中他下怀。他用心练兵,努力筹划,试图一举将河西之地重新收复回来,一雪前耻。

公元前332年,一切都已准备就绪,公孙衍亲自带兵前往河西之地,魏文侯派上将军龙贾严防死守,护住西河郡。两国在雕阴大举进攻,战况激烈。两年内战争无数,但最后魏国是还全军覆灭,龙贾将军也败于气势汹汹的公孙衍刀下。 如此,公孙衍成功收复河西之地,大快人心!

等到胜利的消息传到秦民耳中,简直是振奋人心。班师回朝一日,秦惠文王甚至亲自率臣民前往城门迎接。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5)

这一战彻底使公孙衍闻名天下,但也为他后面与秦国反目种下了恶果。此举大战过后,他与秦惠文王在商量下一步该怎么走时,公孙衍却不走寻常路。他提议放弃继续攻打魏国,转向攻打义渠。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给公孙衍的解释是义渠多次骚扰秦国,致使秦国无法全力出征各国。但事实上,这样的局面已经维持了数百年,秦国也曾派兵讨伐义渠,但成效甚微。现如今突然的征战义渠又有什么意义呢?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6)

与此同时,另一位关键人物出现了。著名的纵横家张仪的到来改变了此时的局面,他一语道破了公孙衍这个作战计划的弊端。现如今魏国虽遭受多国的制约,但俗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不乘此绝佳时机解决了他,如若他日东山再起,后果不堪设想。

秦惠文王为一代霸主,他也有自己的判断。仔细分析二人的谋略方向后,再结合当时的国家形势,他做出了自认为有利的选择。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7)

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的意见,因此疏远了公孙衍。并将张仪拜为客卿,默默地取代了公孙衍的地位。张仪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竟还从魏惠王那拿到了河西之地的户籍图册,包括上郡十五线,蒲阳。因此解决了河西之地遗留的历史问题,永诀后患。这些功绩使得他被拜为相国,取代公孙衍成为了开府丞相。

公孙衍的下场就令人很感慨了,被疏远后他毅然决然辞去了职位,回到了魏国。如此有志之士怎会甘心落得这个下场,他准备报复回去,后来就有了“五国相王”事件,合纵抗秦之战拉开了序幕。可以说,公孙衍成为了秦惠文王后半生的宿敌。

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反秦(他是深受秦惠文王器重的秦国大良造)(8)

这个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从伙伴变成了仇人好像就在一朝一夕之间,他们之间究竟还有什么隐情呢?由于历史已久,我们也不得而知。目前有两种猜测:

其一是公孙衍收了魏国的贿赂。有人认为公孙衍在“雕阴之战”后提出的作战计划是故意诱导秦惠文王的,因为他收受魏惠王的贿赂。后又因张仪搅局,而被忽略,所以将计就计回到了魏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