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这其中更是诞生出了数之不尽的历史故事。比如说: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还有节日故事、民俗故事、成语故事等,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你知道这些熟悉的成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学习成语,不仅要记住意思,更要了解背后的渊源。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纸上谈兵的前因后果!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20字(中华历史成语故事)(1)

秦昭襄王剧照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使者通报赵国。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不满,秦国出兵攻赵!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20字(中华历史成语故事)(2)

廉颇剧照

秦军主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主将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数次战败,恐一败涂地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固守不出,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坚壁不出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赵国一开始并没想到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廉颇拖了两个月,但农事在即,一直僵持会导致赵国面临无粮的局面。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守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20字(中华历史成语故事)(3)

秦相范睢剧照

赵王迫于国力,不能旷日持久的打消耗战,决定速战速决!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20字(中华历史成语故事)(4)

赵括拜将剧照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战神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副将!赵括到达前线后,一改以往以守为攻之策略,领兵向秦军发起进攻。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起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军无法攻破秦军用两年时间加固的营垒。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20字(中华历史成语故事)(5)

赵括剧照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20字(中华历史成语故事)(6)

白起剧照

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六天后,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括死。赵军看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下武器投降。四十万降兵后全部被秦兵坑杀,这次大战赵国的主将赵括不知道灵活变通,只知道照搬兵书的做法,导致了赵国的惨败,也使得他自己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永远记在史书上,后世人称其为只会纸上谈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