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到第什里放风筝

沿着105国道,从廊坊市区南行二十公里,就是全国著名的风筝小镇第什里村,宽广的道路两侧,挂满了各式风筝,树木已经披上了绿装,鲜花在绿叶中藏匿。春风吹来,那些风筝刷啦啦地响,随风摇摆,成了色彩绚丽的风筝大道。不时有汽车在人行道边停下,从车上下来的年轻夫妇和孩子,购买他们心仪的风筝,然后再满意地离去。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1)

穿过古香古色的村子牌楼,就是风筝翱翔的世界。风筝艺术大道北侧是风筝文化广场,中间是巨大的春燕风筝塑像青年男女和孩童们在广场上放飞着各式各样的风筝,“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吴友如《题画诗》)。中国龙摆动着长长的身躯,腾空而起,巡视着大地山川;那红红的鲤鱼风筝跃过龙门,飞上天空;春燕扑闪着翅膀,被蓝天白云召唤,奋力地飞向季节的高处;神仙驾着祥云而来,落在少年的手中,同少年叙述阳光的温暖。人们奔跑,人们欢笑,风筝飞舞唰啦啦响动,树叶哗啦啦摇曳,快乐和幸福回荡在蓝天白云下。

广场的南侧,是上千亩地的桃园花海,色泽艳丽,芳香四溢。刚开的挑花色彩最为浓烈,带有很多湿气,像被清水洗过,粉艳如凝脂好像要流淌下来,如同女孩子脸上的腮红诱人。姑娘们手把着一簇簇桃花,轻轻地吻着,品茗着桃花的香溢,把很多相思情意,对花呓语。桃花映红了她们的笑脸,她们陶醉着,徜徉在桃花树下。妇女们欣赏桃花就是不停地留影,这树好,来一张;那树更红,咔嚓一下。远景、近景、全景,各种姿势,恨不能把自己所有的美姿展示出来,与桃花的香艳媲美。忙碌的就是那些老爷们,手持照相机或者手机为他们的爱人服务,拍得不满意,还要被训斥;然后再赔上笑脸,继续“笑一笑”……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2)

东侧是一片绿树丛林,一栋栋黄色木屋掩映其间。游人们在这里小住三两日,白日放风筝、赏春景、品美食、体验制作风筝,夜晚静享乡间夜色的静怡,悠然自得。在城市的烦躁中寻这样一处世外桃源,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闲庭信步,岂不美哉?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3)

广场北侧一幢红色的建筑倒映水面。与周围景色相映,在蓝天下,鲜红靓丽,这就是北方有名的风筝博物馆。

这里,记忆了第什里五百年的风筝历史和传承。一幅百米长卷,书画着风筝在这个小村从取材、到制作、到放飞、到售卖所有工序的全过程。看似简单的一个风筝,要讲究骨架结实、风力平衡、图案美观、色彩搭配、寓意祥和、放飞技巧等。每一个图案都是一道工序,并不重复。光看这长卷就要费很长时间,何况制作风筝更需要不厌其烦和耐心细致。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4)

第什里风筝历史源远流长,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形成了集北京、天津流派于一身,独具特色的宫廷风筝。第什里是中国宫廷风筝的发源地、传承地、生产地,有着200多种宫廷风筝画谱和几十种风筝口诀,70多种扎糊口诀。以第什里为中心的风筝基地,可生产硬翅类、软翅类、微型类、板子类、串形类等多种类型的风筝,有几百个品种及图案。第什里风筝具有属地性、科学性、人文性、拟人性、实用性五大特点,寓意富贵、康宁、尚德、包容、和谐,荣获河北省十大旅游产品,当代第什里风筝文化已是五代传承。

馆里有多种样式的风筝,寓意不同。蝙蝠和寿桃合为“福寿双全”,雌雄两鸟合为“比翼双飞”,肥瘦双燕合为“丹凤朝阳”,双狮怀抱大小子孙合为“四世同堂”等。从风筝形态和寓意中,人们可以知晓很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有着很好的教育传播意义。例如:蛱蝶寻芳,出自《诗经》“雄羽映青彩,雌衣姚紫晖”。画中青色雄燕喻为男,紫色为雌燕喻为女,两手共抓一根连理的牡丹,意为两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后面是田园山水,画面赋原诗:“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卜居武陵溪,仙源靡赋役。”向往的没有战争、没有徭役、没有剥削等世外桃花源中的生活。一只风筝就是一个文化的符号,就是文化的内涵。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5)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6)

还有一些战功赫赫的风筝像是征战归来的功臣,陈列在馆内。这个是全国风筝技艺大赛三等奖获得者,那个是全国非遗展览一等奖获得者,还有的是中央电视台亮相“嘉宾”,还有那些多次在放飞大赛中的冠军、亚军和季军。惟妙惟肖的神态无不高傲,可爱调皮的眼神有着自豪和得意。也正是这些无声的精灵们,为这个小村带来了“中国风筝小镇”、“河北省非遗小镇”、“中国AAA旅游景区”等诸多殊荣。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7)

顺着村中大街往里走,古朴风貌的村舍白墙灰瓦,在绿树荡漾中,巍然屹立,静默不语,像焕发了青春的老人,在阳光下展示着矍铄的神态。这些老北京样式风格的民居四合院,镌刻着第什里风筝的辉煌。

一街一文化,户户风筝飞。路边灯杆的灯箱上有各种风筝图案,路旁是一家家风筝店铺。“藏筝阁”、“风筝坊”、“纸鸢府”、“飞鸢馆”……店铺门口一只只“蝴蝶”“老鹰”“蜻蜓”“神龙”“神仙”等代表着主人的风筝特色。

一年一度的第什里风筝节,使得全国风筝呈现出“南有潍坊,北有廊坊”的“双坊”格局。风筝制作大赛、非遗体验、放飞大赛、文化创意、风筝故事会等系列活动,每年吸引了几十万人来到这个曾经名不经传的小村,风筝节打响了第什里的文化名片。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8)

孔明灯飘过襄阳的游记(廊坊居民)(9)

近年来,第什里在守住风筝文化根与魂的同时,依托产业基础,不断延伸风筝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积极申办、承办高水平风筝赛事,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业态融合。建成第什里风筝小镇,以第什里村为中心,带动周边20多个村街一起发展风筝产业,并结合石桥村的御绣、南马庄的蜡杆、南郭庄的果蔬,串联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处一景的旅游景观资源,构筑起产业、文化、体育、旅游、生态、休闲农业“六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出得村来,广场上的风筝还在漫天飞舞。浴沐在阳光下,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辉,在和风吹送下,越飞越高,飞向世界,飞向天外。

作者:谭国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