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1》是由文伟鸿执导,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佘诗曼等一众老戏骨主演的香港警匪片。影片于2016年在中国大陆上映。虽然,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仅有6.8分,但它成功融合了剧情、动作、犯罪和悬疑等元素,情节跌宕起伏,剧情丝丝入扣,得到了广大影迷的诸多赞誉,也续写了香港警匪片辉煌。最终,影片获得了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提名。

影片剧情流畅、悬念迭起、场景复杂、演员给力,而剧迷更被电影情怀狠狠戳中,表示没有辜负他们多年等待。(网易娱乐评)

影片讲述了卧底阿钉收到了一条由特定密码编写的神秘短信,并追溯到了郭铭的犯罪集团。而其手下的少爷和阿蓝两兄弟很可能就是警队失联的卧底。在捣灭犯罪集团的过程中,随着身份的暴露,这对好兄弟也陷入了信任和生命的危机。而卧底联络人警官Q和卧底阿钉也面临着多重危难。在重重迷雾中,一场激战即将爆发。

以前有很多以巴西实景拍摄为噱头的好莱坞大电影,其实只是在巴西拍摄空镜,再到别的地方用绿幕拍摄,最后使用特效合成。而《使徒行者》不仅要实景拍摄,还要拍摄包含枪战、械斗、爆破在内的大型动作场景,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这些拍摄过程完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纵然困难重重,剧组还是排除万难完成了里约戏份的拍摄。这样的匠心以及对观众极度负责的态度,彰显了剧组的诚心,值得所有人赞叹。

众所周知,香港警匪片有过极其辉煌的时期,也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里面的英雄主义和浩然正气以及抓人眼球的警匪较量,总是能够激荡起每个人内心的涟漪。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警匪片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徒行者1》是用精致、诚心和品质铸就的精品,它也从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日渐低迷的香港警匪片,为警匪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本文的前三部分,我将从道具、场景和多处反转的运用、人物之间的多种情感关系等方面来解读这部经典的香港警匪片。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片是如何为警匪片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将结合电影和自己的观影经验,探讨一下非专业观众应该如何更好的解读香港警匪片。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1)

01、多种道具巧妙运用,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场景的重复利用很好的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使得影片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一部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很多因素,其中道具就是不得不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留意到,该片中反复使用的道具就有好几种,同样的场景也出现了多次。影片正是通过这些细小之处的刻画,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使情节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第一,道具作为剧中主角使用的小物件,巧妙的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该片中使用的道具有很多也很精巧。最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阿蓝手中的魔方。在影片中,只要是在阿蓝独自一人陷入沉思的时候,镜头总会不经意的聚焦到阿蓝手中摆弄的魔方身上。最后,阿蓝向警察传递出自己是卧底的讯息后,影片再次将目光对准了魔方,并通过死去的康警官确定了阿蓝是真正的卧底的身份。魔方既是展现阿蓝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窗口,也是确定其身份的重要证明,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其次,本片赋予了警匪片中经常出现的枪声以独特的作用。在巴西的时候,阿蓝得知自己的好兄弟用手机向警方通风报讯后,怒不可遏。随后,他向少爷举起了手里的枪。在手机另一端窃听的警官Q听到了连续的枪声。万万没想到的是,子弹并没有打到少爷身上。最令人惊讶的是,阿蓝将枪声编成了康式密码,向警官Q传达自己就是卧底的消息。此处的枪声,不仅突出了阿蓝被兄弟背叛时的气愤,也成为了密码的化身,使剧情变得更加的扑所迷离,让观众更加的如同云里雾里一般迷惑。

第三个重要的道具就是玩具奥特曼。在阿蓝办公室的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好兄弟少爷送给自己的玩具。在阿蓝得知好兄弟偷偷联系警察之后,两人之间有了嫌隙,但是阿蓝还是送给少爷一套奥特曼的玩具。玩具奥特曼,其实是两人深重兄弟情的真实写照,是兄弟情的外在表现方式。影片对玩具的反复着墨,也是为了引发观众对兄弟情的变化和其最终落脚点的强烈好奇心。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2)

第二,场景的反复运用,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完成了首尾呼应,使影片更加的完整

影片中对两个场景进行了反复的运用。首先是对摩天大楼的画面的使用。每当剧情推进之后,影片总会穿插一些摩天大楼和警察总署大楼的画面。这个场景要么是采用正视的视角拍摄,要么是采用俯视的视角拍摄,而且都采用了全景构图模式。如此宏大的场景和视角,配合着庄严肃穆的警笛声和画外音,使影片透出浓浓的紧迫感,还富有一定的庄严性、肃穆性,剧烈的拉扯着观众的神经,很好的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使影片的节奏更加的紧凑。

而在刻画阿蓝和少爷的兄弟情的时候,分别运用了两场吃饭的场景。在第一次吃饭的时候,兄弟两人之间是一派和睦的景象,就是纯粹的吃饭、喝酒、见家人,画面温馨,透着浓浓的温情。此时的兄弟二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嫌隙,是可以托付彼此的过命交情。这样的描写,点明了兄弟二人的感情基础十分深厚,为兄弟情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第二次吃饭是在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此时两人已经得知了对方的身份,也有了嫌隙,阿蓝还用假冒的炸弹威胁少爷。随后,两人却解除了误会,化开了心结,又恢复到了毫无猜疑、同仇敌忾的状态。

第二次吃饭的场景承载了两位男主厚重的内心戏,通过饭桌上的动作、对话表现出了两人从猜疑到相信的过程,极具戏剧张力,也将本片最大的冲突展现出来并最终消解掉,这样的剧情有情感动机,合乎常理,使人感动。

在我看来,多个小道具的使用,不仅巧妙,而且十分贴近生活和人物形象,最大程度的影射出了人物的内心想法,为观众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道具也充当了影片的一个线索,引导着剧情的走向。而场景的反复运用,则强烈的烘托出了警匪片的紧张气氛,使影片更具快节奏,更加的抓人眼球。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3)

02、影片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剧情的塑造十分饱满,展现的人物也富有立体感

影片虽然主要是围绕着“警匪身份”和“兄弟情”而展开,但是对其他的情感也有表达。这样综合的情感表达,使影片十分的饱满,不单一、不薄弱、不会索然无味,更加吸人眼球。其实,该片中的人物并不是活在单一的感情世界中的人物,由此人物也倍显真实,富有立体感。

第一,阿蓝和保镖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

阿蓝遭遇过两次追杀。第一次被人追杀的时候,女保镖让他先走,阿蓝仍旧留在了现场。后来,受伤的女保镖要求阿蓝,下次一定要听自己的话,不可以再直面危险。女保镖也点明,阿蓝救过自己的命,自己既是保镖,也是报恩的人。

而第二次遭遇追杀的时候,女保镖仍旧坚定的将阿蓝护在身后。即使自己已经中弹,还是高声喊着让阿蓝快走。最后,为了保护阿蓝,一众保镖纷纷献出了生命。其实,对于阿蓝和保镖之间的真挚感情,影片并没有特别浓墨重彩的刻画,但是这样的真情在影片中却熠熠生辉,更显弥足珍贵。

阿蓝救过保镖,保镖又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阿蓝。这是一个良性的、善意的循环。在影片互相猜疑和打压的剧情中,这样的真情就像一束光,照亮黑暗的人性,书写了人与人之间最难能可贵的真情和信任。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4)

第二,警官Q和卧底阿钉之间的朦胧爱情

警官Q和卧底阿钉两人则为影片贡献了稀有的笑点。两人虽是上下线的关系,但两人不仅对话幽默,而且交流的时候也极具生活气息,鲜少严肃。两人在一起时,总让人觉得是一对情侣在打情骂俏。对于这种似有似无的爱情,影片刻画的十分朦胧,始终没有点明两人的恋爱关系,而是让这种朦胧持续到了最后。

两人之间的朦胧爱情虽然只是影片的润滑剂,却适当的调剂了影片的紧张气氛。在影片此起彼伏的剧情里,让观众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而且,这样的安排,使警察和卧底的身份十分的生活化。由此,影片的真实性也可见一斑。

第三,阿蓝和少爷之间的兄弟情

和警匪身份环环相扣,配合着一起叙事的就是阿蓝和少爷之间的兄弟情。可以说,“警匪身份”和“兄弟情”就是影片的两条叙事线索,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两个名片。阿蓝与少爷是一起打拼的兄弟,有真情做底。但是,两人的关系也并不是坚不可摧。

随着卧底身份的层层破解,两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影片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前后出现了两次,就是他们提问如果得知对方欺骗了自己会怎么做。回答都是:做兄弟,在心中,你不信我,我讲一万次也没有用。这句话就是影片的点睛之笔,反复强调着信任的重要性,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和内涵。

好在,最后两人的兄弟情不但没有分解,反而变得更加的坚固。之前是少爷救阿蓝,最后阿蓝丢了性命救了少爷。最终,两人的兄弟情经受住了信任危机的考验,作为影片中最动情的部分,成功的赚取了观众的眼泪。结局的遗憾,兄弟的离去,颇具悲剧色彩,更好的渲染了兄弟之情。

真切的主仆情分、朦胧的爱情和揪心的兄弟情,使影片呈现出了多面性和丰富性,避免了主题的单一和薄弱,也更符合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而复杂关系下的人物刻画也更具张力,更考验演员的功底。多种情感交融叠加,使影片给观众带来了更加剧烈的心灵冲击。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5)

03、多处反转,使影片变幻莫测,层层推波助澜后,影片达到了高潮

影片的悬念特性,是通过设置一个个反转来实现的。

反转一,卧底阿钉的死而复生

阿钉身份暴露后,遭到别人的殴打。后来,覃欢喜突然出现,直接枪击了阿钉。这个影片中笔墨最多的女性角色,就这样匆匆忙忙的领了盒饭。后来,覃欢喜居然到了警官Q的住所,打开房门后,伤痕累累的阿钉犹如天降一样,重回了观众的视野。

其实,对于阿钉的突然死亡,我观影的时候感到特别的震惊。但是,等到她“死而复生”的时候,我心中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庆幸。正是阿钉的死亡,引出了覃欢喜这个角色的出场。等到阿钉“死而复生”的时候,谜底揭开,剧情实现了反转。这样的安排,不仅给观众带来了剧烈的刺激感,也解开了覃欢喜的真正身份,对于剧情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反转二,覃欢喜身份的揭晓

覃欢喜第一次出现是阿钉死的时候。这个人物堪称是“笑面虎”,虽然面带笑容,却令人不寒而栗。他毫不赘言,一枪就打死了阿钉,让观众认定他就是一个坏角色。但是,隔了没多久,他却空降警官Q的住所,安慰受伤的阿钉。

原来,他是被迫删除身份的卧底,也是阿钉的干爹,是为了营救阿钉才及时出现的。覃欢喜的气质十分符合坏人的定位,一登场就给人老谋深算、心机深沉的感觉。等身份揭开后才发现,他对阿钉抱有浓厚的父女之情。这样的反转和个性反差,使得人物深具神秘色彩,让观众出乎意料,更加难以区分警匪的身份。影片也变得更加的扑所迷离,让人永远猜不中人物的真实身份。

反转三,少爷不是卧底,阿蓝才是卧底

最先联系警方的是少爷,就在所有人以为少爷才是失联的卧底的时候,阿蓝也用枪声编制了康氏密码,向警官Q表明身份。两个卧底都懂得康式密码,“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卧底”这个问题像一层迷雾一样萦绕在观众心头。

警方监视了阿蓝,阿蓝用魔方传递出消息,让警官Q确认了阿蓝的卧底身份。这是剧情最大的反转,也是影片的高潮所在。观众最深的迷惑由此解开,他们的心情也到达了过山车的顶端。影片生发出强烈的魅力,通过反转,观众紧张已久的情绪也得到了圆满的释放。

多处反转,确实出人意料,也极大的刺激了观众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观影兴趣。但是,当细细思索的时候,观众又会发现影片早就遗留好了线索,将这些线索的碎片串联起来,答案也就浮出了水面。此时,观众心中豁然开朗,好奇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影片也就达到了其终极目标。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6)

04、结合剧情和我的观影感受,探讨一下非专业观众如何更好的解读香港警匪片

这部电影虽然归结为警匪片,却融合了多种元素。影片中不仅有过瘾的快车追逐,也有激烈的枪战场面。要想更深刻的理解香港警匪片,我们要注意警匪片的几个特征。

①警匪片的最大标签是悬疑和紧张刺激

数数近几年的香港警匪片,大部分是充满了悬疑和各种刺激场面的大制作。港片的巅峰《无间道》就将身份的悬念玩到了极致,也体现了好人和坏人的辩证关系。本片也将关于身份的悬疑持续到了最后,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港片的节奏十分的畅快,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正因为这种快节奏,很容易使观众跟不上剧情的发展,稍不留神就会理不清人物的关系,导致最后不知所云。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要善于把握影片的重要线索和重要人物,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紧跟着导演的节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影片的整体面貌,理解影片真实的意图。

使徒行者连续剧第一部(卧底生涯见证兄弟情义)(7)

②警匪片善用道具、细节和密码

在本片中,导演最大程度的调用了多种道具:魔方、枪声、纽扣和奥特曼。通过这些道具,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对情节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道具的运用,体现了导演的深厚功底,也是表达人物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无间道》中,梁朝伟和刘德华一直在想办法确定卧底对手的身份。最后,梁朝伟就是通过一个刘德华拿东西怕打大腿的动作确定了刘德华的卧底身份。这就是利用细节推动情节的最好的例子。这样的细节运用十分的贴合实际,贴合人物性格,也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绝佳艺术效果。

在本片中,卧底和上线联络是通过独创的密码。密码既是一种交流的语言,也是本片的线索,顺藤摸瓜,一个个人物得以浮出水面,最后观众也层层剖开了故事的全部内容。密码的使用,符合卧底的身份特征,也加深了影片的神秘感,很好的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

警匪片作为一个经典的电影类型,不仅成就了辉煌的业绩,也需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该片进行了一些变革,作为观众也要紧随剧情的节奏,抓住影片的主要信息,迅速理清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并对细节保持敏感性,才能更好的体会警匪片的魅力。

结语:

该片融合了众多元素,影片中多个人物也有双重身份,围绕着“谁是卧底”这个问题,我们不仅看到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博弈,也看到了多种情感的表达。影片同样具有深意:身份谜团的背后体现的是真情真意的坚守和善与恶的抉择。我想,影片传达出来的对正义的坚持,与邪恶的不懈斗争,对真情的坚守和践行,才是该片最大的意义之所在,也是该片的永恒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