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

小时候就喜欢读书!记得刚打倒四人帮的时候,我看过一篇相声作品,里面说:

甲:你知道四人帮手里为什么大种高粱?

乙:那我不知道。

甲:高粱成熟了是什么颜色?

乙:红色。

甲:收获了的高粱颗粒是什么颜色?

乙:红色。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2)

甲:高粱磨成面粉是什么颜色?

乙:红色。

甲:高粱做熟了什么颜色?

乙:红色。

甲:高粱消化了拉出来什么颜色?

乙:红色

甲:对啊!这叫做吃红屙红,永不变色。

乙:啊!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3)

昨天看了一篇抹黑前三十年的帖子,突然就想起这个问题来,为什么那些年我们要种玉米?高粱?红薯?杂粮?很少种麦子呢?

今天早上查了查资料,一个一个地说这些问题。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4)

一、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高粱,从明清始

虽然“高粱是不是起源于中国”的话题,至今还有争议。中国古代典籍里出现“高粱”这个词,也不过八百年历史。但实锤的事实是:从甘肃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到辽宁大嘴子商周村落遗址,再到河北石家庄战国时代遗址,以及长安汉代建筑遗址,都发现了炭化高粱遗物。以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论文《浅析中国高粱的起源》里的观点:中国人栽培高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但虽说中国人种高粱的年头很早,但毕竟高粱是一种产量有限的粗粮,所以长期以来,比起小麦、粟、水稻等粮食作物来,高粱的种植面积一直很小,区域也很分散,放在中国农作物里,属于绝对的非主流。但从明清年间起,常年“低调”的高粱,却成了中国农作物里的“黑马”,迅速在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广为种植。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5)

明朝正德年间的直隶地区,之前“不甚经见”的高粱,就已成了当地知名物产。发展到晚清年间,直隶各类农作物的产量里,高粱产量一度占到了四分之一,仅次于主粮小麦,且“种者盖十之六七”。同时期的山东,高粱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还不停抢占其他农作物的“自留地”,很多地区的高粱种植面积,竟接近当地耕地的一半。河南多地州县也是大种高粱,考城县的高粱每年收获时“堆集街满”,还出现了“红高粱”“白高粱”“黑高粱”等各类品种……

可以说,那些影视剧常见的,中国北方农村大片的高粱地,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银幕上震撼了万千观众们的“红高粱”,基本都是从明清年间起形成的。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6)

清年间起轰轰烈烈地“闯关东”,才叫东北形成了新一轮“高粱热”。在1908年的东北奉天省,高粱的产量占到当地农产量的三分之一,吉林省的高粱产量,也占到当地农业产量的五分之一。异军突起的高粱,不但成了与谷子、大豆、小麦齐名的“东北四大农作物”,还作为东北物产的“代表”,写进了抗战时代咏叹“九一八”的悲歌里。

为何短短四五百年,高粱的地位就在中国北方如此飙升?首先就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进步,明清年间时,中国传统的“轮作制度”已经成熟。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农作物分不同季节轮换种植,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肥力。耐湿耐旱耐盐碱的高粱,当然也就更受宠,成了“轮作”里的重要一环。比如在晚清至民国年间的东北南部,就形成了高粱——谷子——大豆的“轮作”次序,产量自然大为增长。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7)

最重要的原因,却还是明清年间,中国北方农村一大严峻生存问题:人多地少。

明清年间的中国北方,人口经历了近乎爆炸式的增长,但耕地面积却长期原地踏步,特别是从清代雍正年间起到清末,人口滚雪球般翻了几番,但耕地面积却一直维持在2.4亿亩左右。雍正年间时华北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还是八亩,到了清末就锐减到了三亩。这么多人耕这么点地,正常年景也就勉强维持个肚圆,一旦遇灾就是大面积饥荒。这种形势下,“种高粱”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高粱的好处,一是如前文所说,耐旱耐湿耐盐碱,就算家里地少土质差,种上高粱就能长。明代《农政全书》就认为“北方不宜种麦禾者乃种此”,而且不但产量不低,抗灾荒能力还特强,哪怕遇上空前水旱灾害,再惨都能长出点救命粮来。所以虽说味道差点,却堪称旱涝保收。对于穷人家来说,高粱就是抗灾荒的活命粮。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8)

正是这几项原因,高粱在从明清到近代的数百年里,一直在华北东北大面积普及。

二、民国时期高粱的种植面积只有更大

1、以安徽省民国时期高粱种植数据为例,可以以管窥豹了解全国的情况: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9)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0)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1)

2、无数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也可以证明,民国时期高粱种植的面积相当的大。

(1)冯志《敌后武工队》里的描写:

麦子剃了头,高粱没了牛。麦收刚过,又连下了两场渗地雨,高粱、玉米长得都吞了脖,谷子、黍子也都蹲裆深。人钻进庄稼地里去,就像鱼儿跳进了水,连个影儿都望不见。鸡叫以前,魏强率领他的小队,串着庄稼悄悄地朝大冉村据点走来,没声响地来到金线河南岸的那座炮楼跟前。五六丈高的炮楼子,直橛似地揳在地上。一个挺长、不太宽的木制吊桥,在炮楼东面防护沟的里面,紧紧地拽起,高高地悬在半空中。  魏强看了下地形,带领队伍在一块葱茏茂密的高粱地里潜藏起来。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2)

(2)刘知侠《铁道游击队》里的描写:

麦子已经收割了,一场雨后,高粱眼看着乌突突的往上长,已经齐人高了。谷子苗也已长得有半人深,收割后的麦地里,也都种上晚秋了,湖边到处是高高低低的禾苗。小坡带着他的分队,在指定的东庄和苗庄一带活动。

白天,他们蹲在庄头的树下乘凉,警戒着临城站和沙沟站的方向。从临城到湖边的这一带村庄,李正都已建立起情报网,鬼子一出动,一庄传一庄,马上传到湖边。所以当东北方向送来鬼子出动的情报,小坡便领着他的队员,躲进青纱帐里。遇有少数特务,他们便埋伏在路旁的禾苗里,猛扑出来活逮住送到队部。平时没有敌情,他们还是机动地蹲在庄头,免得冈村的特务队突然从禾苗里出现,包围了村庄。村里的居民,都和他人很熟了。到吃饭时,保长就把饭提到庄头的树下。他们不吃老百姓的给养,上次搞火车弄的粮食,一部分救济了各村的饥民,一部分存在保长处,作为他们平时的给养。有时,他们也派几个队员到庄里给村民开会,庄里的青年都特别欢迎小坡这个分队。

天黑后,小坡带着他的分队,离开了这个村庄,扬言到湖边某庄宿营。他们在夜色的田野里走着,忽东忽西,一会走上大路,一会又折进小路,后来在深深的高粱地的田径上走着。当小坡向着前边长得高深的高粱地那边一指,队员马上四下散开,向那边包抄过去。他们的行动是那么敏捷,在高粱稞之间穿来穿去。小坡停在一片又深又高的高粱稞里,低声地说:

"就在这里宿营!"

小坡把队员分在两处住下,一部分住在高粱地,一部分住在谷地。他们分开了苗垅,打下些枯高粱叶,拔些身边的野草,往地下一铺,裹着大衣,抱着枪就睡下了。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3)

(3)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画面的背后就是青纱帐: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4)

(4)电影《小兵张嘎》画面中有青纱帐: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5)

三、建国前三十年高粱的种植面积仍然很大,但总体面积在缩小

1、仍然以安徽省为例,看看建国以来到1976年的种植面积变化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6)

从这个图表可以看出,从1955年到1960年安徽省高粱种植面积在大幅减少,由于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临时供应发生困难,人们又认识到了高粱产量高,耐旱耐湿耐盐碱的优点,1961--1962--1963年高粱种植面积增长了三到四倍,1964--1965年种植面积稳定,1966年到1976年种植面积缓慢下降,1980年降到了150万亩。

2、从安徽省的情况看,高粱的单产并没有很大的提升,这可能也是安徽省不选择大面积种植高粱的原因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7)

从1949年单产75公斤,到1960年单产37公斤,到1970年单产88公斤,到1980年单产158公斤,可以看出,纯粹靠天吃饭,没有良种推广,只靠农家肥,不施化肥,要想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比较困难的。

单产无法提高,就只能靠扩大种植面积,而在新中国人口逐年增长,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显然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8)

假如我们手里有华北省份高粱种植面积的变化,说服力可能更好一些。

3、我找到一些集体化时期人民群众努力提高高粱单产的例子,请诸位条友看

(1)《高粱亩产双千斤是怎样得来的?》是197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山西省榆次县东阳公社西范大队党支部。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19)

大寨亩产2000斤,也就是1000公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接入安徽省亩产高粱亩产达到300公斤,也就是说增产200公斤,500万亩就增产10亿公斤(5000000亩*200公斤/亩=1000000000公斤),按照集体化时期“够不够,三百六”的基本口粮方案,足够555万人的基本口粮了,虽然口感并不太好。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20)

(2)金星公社卧佛寺大队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今年全大队种植的1,794亩杂交高粱(占高粱面积的99.8%)获得了平均亩产1,117.4斤的好收成。

(3)集体化时期的“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以模范村山西贾家庄为例

为了让群众统一认识,贾家庄农业技术能手宋树勋等人选取了一块最难治理的二分湿阴碱地作为试验田(一分种高粱,一分种棉花),通过起高垫底的办法结合多施肥、早锄、勤锄等措施改治成功,收获35斤高粱,3斤7两皮棉,当时群众把这二分地称之为“思想田”。

每年节省的33491个人工、7246个畜工全部投入到改碱工程之中,每年平均可改良碱地250多亩。从1954年贾家庄改碱开始到1965年,他们通过与改革工具相结合以及挖渠排水、铺沙改碱、增施肥料等方法,先后投工12万之多,移动土方42万多立方米,彻底根治碱地2650多亩(包括后并入的陈家庄、太平村、董寺村的盐碱地)。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21)

(4)我们来看看陕西米脂县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22)

建国以来,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23)

看得出,谷子、糜子、大豆种植面积在减少,而玉米、高粱、马铃薯、小麦面积非常稳定,高粱种植面积为小麦的一半,玉米的五倍,地位很重要,为什么?产量高啊。

中亚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作物是(集体化时期人们大面积种植的作物)(24)

亩产不断创新高,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四、改革开放之后,高粱种植面积越来越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