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乐不思蜀”想必大家都知道,关于这个成语的典故应该很多人也有所了解。它的原意是指蜀后主刘禅心甘情愿当俘虏而不愿复国,比喻乐而忘本,乐而忘返。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自此以后,刘禅就成了乐而忘返,不思进取忘本的代名词。
然而,刘禅真的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真的就是那么的不堪?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他吧。
刘禅
生于乱世的出身背景,勤学苦读的童年生活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
他出生于乱世,为刘备之妾甘夫人所生。出生第二年,尚在襁褓之中的阿斗,就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差点要了自己小命的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长坂坡,曹操派五千大军在长坂坡打败刘备。
赵云救下襁褓中的阿斗
刘备也许是为了保存革命的实力,选择了弃子抛妻,率领着张飞等数十人突围而逃,襁褓中的阿斗在赵云的保护下得以幸免于难。
阿斗的生母甘夫人死于这次战斗,此后,阿斗就一直跟着继母孙夫人过活。孙夫人乃吴大帝孙权的妹妹,后来因为感情问题,他与刘备不合,分居而住,刘备入蜀以后,孙权就派人去接妹妹回吴国。
孙夫人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她打算带着年幼的阿斗一起走,幸亏诸葛亮及时发现,派遣赵云和张飞在江上拦截,重新夺回了刘禅。
刘备和孙夫人
这也算是赵云第二次解救少主刘禅了。
阿斗12岁时,他父亲刘备自立为王,于是他被立为了太子。
刘备称帝后,正式建立了蜀汉。为了让刘禅掌握治国之道,刘备让他多学《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又让他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
不仅如此,刘备还让阿斗习武,学习骑马射猎本领。
登基后的刘禅
年少登基称帝执政41年,几任名相辅佐百姓安居乐业刘禅17岁登基称帝,执政41年。假若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此昏庸之辈怎么可能在位41年?刘禅虽没有雄才大略,但也不是十足的昏君。
他能够执政41年,还是有一定的过人之处。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执政这么多年的帝王中还真是屈指可数。
在刘禅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有一大批大智大勇的人才相继辅佐过他,像我们熟知的: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都是才智超人之能辈。
诸葛亮
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和这些像诸葛亮这样的巨星环绕的环境里,刘禅即使有光,也显得微乎其微。
刘备临终前,曾嘱咐过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是告诉他,你小子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丞相诸葛亮。
刘禅确实也是按照父亲的话这么做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事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去做的,可见刘禅对诸葛亮是十分敬重的。
后来诸葛亮要北伐,刘禅心中对诸葛亮的穷兵黩武一味北伐是有一定的成见的,但是依然憋在心里不说。充分体现出他严格遵照父亲的遗愿和教导,从而保持蜀汉王朝政权内部的稳定。如此一般,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平民百姓。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仍能继续领导蜀国30年,采用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让百姓安居乐业。单凭能让皇权维持这么长时间又没出什么大乱子这一点来看的话,刘禅也并非如史学家评判的那样昏庸无能。
慈悲仁慈熟谙帝王分权之术,为救百姓投降曹魏实属无奈之举纵观整个历史,绝大多数历朝末代的帝王,几乎都是政治腐化,横征暴敛,宦官当权,战争不断,民不聊生。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政权被推翻。可是刘禅并不像他们一样,至少在他统治时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是可以的。
刘禅生活不节俭的时候,曾有学者周谯和大臣董允上书劝谏,刘禅最多也就是发几句牢骚,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扒一扒历史,估计他算是对大臣和子民动刀最少的一位帝王了。
中年的刘禅
易中天老师曾在他的作品中表示过,他也认为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还是很聪明的。
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马上就把丞相制度给废除了,让蒋琬主管行政事宜,命费祎主抓军事管理,将原本集权于一人的权力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相互监督。蒋琬去世后,刘禅就自己把国政揽了起来。
刘禅这种分权制衡的方法是十分明智的,而且这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出来的办法。
刘禅领导的蜀国,在军事上,一直处于劣势。公元263年,当魏国三路大兵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选择了投降。大多数人会认为,你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城池,是懦弱无能的表现,是愧对列祖列宗的。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理解,刘禅此举又何尝不是为了平民百姓免受战火之苦。
投降曹魏之后,后世皆嘲笑刘禅“乐不思蜀”,或许刘禅真实的想法是想明哲保身,躲避杀身之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许,在这样的伪装背后,刘禅每每想到亡灵的父亲,美丽的故土,又偷偷的为此留下来了多少屈辱的泪水?他的个中伤感又有几人知晓。
乐不思蜀出处
历史,向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不是纪实。对于一个人的记载和描写,难免会掺杂个人情感和喜好,刘禅领导的蜀国本就是一个边远处于弱势的国家,然而却能在乱世之中存活41年,这又岂是扶不起的阿斗所能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