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长志

“漆雕开①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③为费宰④,子曰:‘贼夫人之子⑤。’曾点⑥言志⑦,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

①漆雕开:孔子学生,姓漆雕,名开,字子开。

②吾斯之未能信《论语.公治长》。

③子路:鲁国人,仲氏,名由,字季路,孔子学生。

子羔:高姓,名柴。孔子学生。

④费宰,费,春秋鲁国邑名。费宰即费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

⑤贼夫人之子:出自《论语.先进》。

⑥曾点:即曾皙,曾参之父,孔子学生。

⑦言志:曾点言志,出自《论语.先进》

这三个典故,都出自《论语》。

第一个典故:漆雕开拒绝出仕的典故。儒学是济世经邦的显学,内容不是空谈学问,《大学》提出儒学的最终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学积极用世的体现。漆雕开在孔子的弟子中水平比较高,孔子认为他学有所成,就建议他出师当官。漆雕开回答说“吾斯之未能信”,意思是我对做官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了。

为啥孔子这么高兴呢?一则,以孔圣人的判断,漆雕开的才干是完全胜任去做官的,但漆雕开很谦虚,心有敬畏,这种品格没谁不喜欢;二则漆雕开不愿意现在出去做官,是自己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官吏,希望能做出更大的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弟子有更高的追求,做老师的怎么可能不高兴呢?

第二个典故:子路让子羔当费宰的典故。费是地名,宰是地方行政长官。孔子对这件事情很不满,所以说出“贼夫人之子”的话,意思是你这简直就是坑害别人家的孩子。这件事实质是孔子认为子羔个人能力不适合这个职位。子羔这个人学问也很高,但做人太直,不太懂得变通。费宰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县令,孔子那个时代是个乱世,各路神仙你都得罪不起,得罪谁都可能要倒霉。

子路为此和孔子争辩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意思是:“您认为子羔不适合当费宰,学问不都是实际中学来的吗,让子羔先干起来,边实践边学习不也是行得通的吗?”这话听着是蛮有道理的样子。

孔子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弟子究竟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用人要量才委任,不能揠苗助长。子路说这个理由的时候,孔子感到他是强词夺理,更加生气,批评的同时对之进行教育:“是故恶夫佞者”,意思是“我厌恶那些强词夺理的人”。

第三个典故:曾点言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几个学生陪孔子聊天。孔子说:"你们总抱怨没人了解,怀才不遇。如果现在有人了解你,你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侵凌,内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三年时间,可以使国人对外有保卫国家的勇气,对内行事有规则。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呢?"

冉有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时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我的能力稍有欠缺,需要有贤人君子协助推行了。"

"公西华,你呢?"

(公西华)回答说:"我的能力很有限,但愿意认真学习。在礼乐方面还能做点事情,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司仪的工作。"

"曾晳,你呢?"

(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我的想法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几个朋友,带上童仆去春游,到沂水边,喝喝酒唱唱歌。"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晳的想法呀!"

儒家主张“君子不器”,《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者,形而下者也,意指一切具体的东西,人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获得它,但比“器”更高的是“道”,“道”仅仅靠学习是无法触及的,只有靠悟性的引导,才有得见真容。“道”无往而不在,是一种远比“器”更为高端的追求。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皆以治国平天下为志向,但唯独曾点在谈到志向时说,暮春时节,脱去了臃肿繁重的冬装,换上了轻便舒适的春服,到处潺潺流水,桃红李白。这时节,带上若干好友和天真的孩童,在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迎着漫天的晚霞唱着歌儿回家。曾点没有夸大不切实际的治国追求,没有功利意味浓厚的现实喧嚣,只是纯任一颗心任意往遨游天地之间,不为物系,不为名迁,不求利禄,只求自得,享受当下,在天地大美与人间的温情中求得身的安适,心的自由。在审美的愉悦中达到对现实的超越,达到了君子不器的人格追求。

曾点言志中任天而动,追求心物和谐的人生意趣,正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

030-孔门言志(030-孔门言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