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熟悉的德国表朗格,是去年9月第一次进入成都市场,在IFS开出第一家专卖店。转眼10个月过去了,还记得去年开店的时候,朗格全球总裁Wilhelm Schmind也亲自来了成都为这家西南地区的首店剪彩,足见对这家店的重视。

一年之后,我再一次走进朗格专卖店,来跟你聊聊朗格。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1)

店铺仍然是熟悉的店铺,标志性的灰色主色调,高雅尊贵的第一感觉,简洁有序的产品陈列,但细细逛了一圈下来觉得缺少了点什么。等到坐下来环顾一周的时候,才恍然少的是:表。

我把店里所有的陈列表款数了一次,表款的数量竟然不到30枚!这样的店铺藏表数量放眼整个腕表专卖店都是极少的,而且,想上手试戴“猫头鹰”拍照的时候才发现,“猫头鹰”也没有了。

店员告诉我,“猫头鹰”很稀缺,想跟它拍照也需要缘分~~店铺里上一只“猫头鹰”刚到货的第二天就被客人买走了,到现在快2个月时间,想要购买它的客人已经排上waiting list名单了,预计下周能到表,说不定也会是表一到就立刻被买走了。

多订几只表回来呀?至少把等表的几位客人的需求都满足了,毕竟顾客就是上帝,对不对?

“姐姐,我们也想,但朗格没表。”

是的,朗格全年只有几千枚腕表,全球这么多国家,怎么分得过来,所以“猫头鹰”很少,店铺的售卖表也很少。想想全年几千枚,实在太少了,放在顶级腕表梯队里,朗格也是产量极少的一个品牌。每一块表都坚持纯手工打造,这规模想扩大也难。但也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朗格在瑞士腕表一统天下的情势下,竖起德国腕表的精准、耐用、完美、卓越的大旗,受到越多越多爱表族和藏家的追捧。

| 朗格猫头鹰,是不是很形象。官方名称zeitwerk,就是价格太贵,常规版k金壳价格都在55.2万人民币;下面这只是2019年发布的全新表款,庆祝zeltwerk系列面世十周年,配备灰色表盘的18k白金猫头鹰,69万人民币,看似相似的盘面,却是搭载的全新自制机芯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2)

据介绍,朗格IFS这家门店,除了四川本地人前来购买,还有一半的客人是来自四川以外省份的游客,旅游逛到了朗格,就这么下单把表买走了。所以这家店的辐射能力之强,也真担得起西南首店的寄予。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样的成绩朗格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3)

我同店员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我就是来三楼闲逛的客人,第一次走进了店铺,她会怎么同我介绍朗格?

“这是一个来自德国的腕表品牌。”“它的产量极低,因为它始终坚持纯手工打磨。”“它经历过二战,品牌历史中断过,但却在四十年后重返复兴之路,这样的精神值得敬佩。““它不赶时髦,它以精湛工艺让每一款腕表都成经典。”

寥寥数语,为我们勾勒出朗格。

| 创始人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先生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4)

德国人严谨、专注,正是如此,他们成就了在精密仪器、机械制造方面“德国制造”品质保证的辉煌。在1845年德国东南部的德累斯顿格拉苏蒂镇,创始人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先生创立了他的制表厂。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先生生于1815年的(知道1815这个系列的来历了吧,我有个朋友对1815真是魂牵梦萦,超喜欢),师从著名宫廷钟表匠古特凯斯(后来成了朗格先生的老丈人,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的5分钟数字钟,就是朗格协助古特凯斯一起创作的)。

| 大日历的源头,森帕歌剧院的五分跳字钟,五分钟一跳的计时模式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5)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6)

| 1994年推出的LANGE 1的大日历窗,灵感便来自上面的五分跳字钟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7)

23年后的1868年,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先生的长子理查成为他父亲公司的合伙人,公司名称更改为“A. Lange & Sö hne”(A.朗格与儿子们)。一些制表师先后来到格拉苏蒂,不久这里成为德国制表的中心。

后来,二战、冷战接踵而至,朗格工厂也在大轰炸中被毁,制表技术知识也被要求誊写记录运往了苏联(格拉苏蒂镇被划进东德,而苏联以战争赔偿之名将东德工业设施拆除搬走,制表知识也被誊写带走),至此,朗格消声于表坛四十年。

但就算是在两德分裂期间,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先生的曾孙瓦尔特·朗格始终没有放弃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以朗格之名,复兴家业,制造出“世界上最优秀的钟表”。

1989年,柏林墙倒,两德统一。已经66岁高龄的瓦尔特·朗格先生随即在1990年建立新表厂,重新注册了朗格表的传统商标,一切从头开始。

他的计划非常明确:首枚新时代的朗格腕表既要拥有朗格历史怀表的传奇质量(复兴之前朗格只生产怀表),亦要在制表领域中奠下新标准,最终,1994年,上面那只腕表LANGE 1应运而生。

它的时针分针不在表盘的中心,它是偏心的。

同时这是一个以品牌的名称命名的系列,足以可见瓦尔特·朗格先生对这个系列的绝对信心——绝对精准,绝对经典。别具特色的LANGE 1也超越了所有人的期望:德国再一次找到它的时间。而这一举史无前例地促进了萨克森高级制表业的复苏,直到现在,德国人还会因为自己在朗格工厂上班而倍感骄傲。

| 朗格家族的第四代传人,现代朗格的创始人瓦尔特·朗格。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可您会认为他仅仅是一位老人吗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8)

| 1949年当代朗格发布的四只腕表,其中LANGE 1使朗格一举成名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9)

多年后瓦尔特·朗格先生在回忆录里谈到朗格品牌重建成功的原因,他是这么说的:或许是因为我的倔强吧。我认为重要的事,便会全力以赴,如果我放弃重振祖业,我在1990年便可以像平常人般退休了,毕竟当时我已经66岁了。但我选择了在66岁开展人生的新篇章。

这样的坚持与韧性,让朗格这个品牌,起步不论多么蹒跚,过程不论多么无可奈何,也一样传承和表达了已有近180年的朗格制表传统,荣耀回归,传奇回家。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10)

曾经有幸在香港钟表与奇迹表展上采访过朗格现任总裁,询问过为什么每年只生产几千枚腕表。他的回复是因为朗格对制表师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对腕表的制作过程要求非常高,制作过程非常耗时,所以几千枚的产能已经是目前能达到的最高数字了。

制作过程非常耗时是真的,这里要说说的是朗格大名鼎鼎的“二次组装“工序。朗格在首次组装完腕表所有机械部分后,每一块腕表,还必须经过第二次组装。机芯将被完全拆解,并将所有零件放入超波音水槽中清洗,随后机芯的部件将在3-12倍显微镜下再度进行组装,然后机芯再一次进行调校测试。

被我们笑言“很轴”的德国人,就是这样明明机芯和整只腕表组装已经完成的情况下还要再做一次,确保绝对精准走时。

朗格的每一只计时码表都是绝对精准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保证腕表的稳定性,朗格甚至都采用3/4夹板,把大部分机芯零件都挡住,没东西可看。

但其实吧,德国人这样的精致细工,怎么会怕用镂空展示机芯之美呢?也许是他们不愿意为了所谓的美观而牺牲掉走时的绝对精准吧。

| 挡住不给你看的,朗格机芯

朗格卖不出去(同你聊聊进入成都市场快一年的朗格)(11)

店员告诉我之前有一位客人拿着1995年第一代朗格1815过来,23年没有做过任何保养,表仍然精准走时,丝毫没有误差。无论是简单款还是复杂款,朗格都一样对待。

无论是简单款还是复杂款,朗格都是要做到最极致和最完美。

现代朗格复兴的时候,瓦尔特·朗格先生希望能够研发出造型典雅流畅、亦富有当代气息的腕表,现在,一切都很美好。朗格不赶时髦,只是在坚守祖父辈的理想,坚持精益求精的制表技艺,把最高级的腕表献给爱它的藏家。

德国朗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