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乒乓球决赛消息(现在的乒乓球比赛)(1)

乒乓球友您好,我是乒谈。

平常没事的时候,我会在中视频平台刷一刷以前的比赛,找找曾经的感觉。有一次偶然间刷到了40时代的对拉名场面集锦。那一瞬间,曾经的那种激动感回来了。

球友们应该知道,乒乓球比赛进入到对拉环节,大概率就意味着双方要大决战拼刺刀了,你一拳我一拳硬碰硬,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正是因为这样,对拉自然就成为了乒乓球这项运动中最具暴力美感的技术之一。

对于我来说,还是以前的对拉场面够味。

这不得不让我思考:按道理来说,随着时代的前进,器材、训练理念、后勤及团队保障,转播技术......各方面全面进步,乒乓球的比赛应该越来越好看才对啊。

可是为什么如今的比赛,我看几分钟就不想看了,就连对拉这种终极冲击力的技术场面,都感觉有点索然无味?

说实话我敢于直接说:在我看来,樊振东、王曼昱、王艺迪、陈幸同等现在一众高手的比赛,太没有意思了,比赛里的技战术思路非常僵化,缺乏变通太实诚太笨拙,看着很累,完全搞丢了乒乓球这项运动的美感、哲学和艺术性。

当然,在这个时代,他们是有竞争空间的。如果穿越到以前,这球商恐怕要被那些老油条们按到地上摩擦。

思索了很久,我内心中有了答案。基于此我想分享:为什么我会觉得如今的对拉不好看了。

需要说明的是,审美认知这种东西,千人千面,一个人一个观点。如果您觉得我的观点有道理,欢迎点个赞,转发出去;如果觉得说的不对,欢迎指正补充。

最新乒乓球决赛消息(现在的乒乓球比赛)(2)

01 乒乓球,有6大要素

速度、力量、落点、旋转、节奏、弧线。

无论水平高低,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一开球发球,6要素就随之而来了:

速度:出手速度、还原速度、意识速度、球速......

力量:加力?卸力?借力?几成力?爆发力?绝对力量相对力量......

落点:第一落点、近台、半出台、出台、底线、摆短劈长、反手位、中路、中路偏正手、中路偏反手、正手位、正反手小三角、1/2台、2/3台......

旋转:

旋转强度:不转、弱转、中等旋转、死转.....

旋转性质:单一纯旋转、复合旋转、顺旋转、逆旋转、上旋、下旋、转不转......

节奏:匀速、突击、加快、减缓、变换各种套路、搞心态......

弧线:高吊短转、高吊长追身、低平、冲......

或许还有很多很多,是我没有总结到的。乒乓球的6大要素,每个要素都有无穷变化,但是实战中6要素往往是以复合形式出现的,所以说变化是指数级增长,这项运动的难度也是指数级增长。

我敢说,乒乓球运动之所以很难在市面上推广开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或许是最难入门的球类运动,入门后的提升更难。就拿旋转这一个要素来说,就够一个人琢磨几十年了。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有的球友一辈子都只能打打和平球。

我想说,为什么我觉得以前的比赛好看,第一个原因就是:以前的比赛对于球员6要素能力的要求是相对均衡的;而现在,力量的比重被无限放大,旋转、节奏、落点等需要精细算计的要素,被极大地弱化了。

所以你看,现在的乒乓球比赛,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大力士项目。说得夸张点,我甚至觉得球台两侧“栓2条狗狗”,可能都会比现在很多球员的比赛有激情和深度,这么说好像有点对不起狗狗哈。

或许有人会反驳,现在的比赛也是有节奏和落点变化的啊。我想说:确实有,比如说节奏变化。但是你发现没有,现在9成以上的球员只掌握了从慢到快的节奏变化术,而不会从快到慢的变化术。

过度地强调更快、更大力.....这是单方面的无脑变化,和“变化”这个词的本意相背而驰了。所谓变化,就是应该跳出正常的思维,不局限于单一可能性。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应该由当时的情形决定,所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你看,这背后核心的问题就是球员的球商,对于比赛的判断和把控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天赋,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思考和实践,一方面是复盘。

现在的球员,9成没有脑子,甚至有的人没有临场教练就不会打比赛了。

最新乒乓球决赛消息(现在的乒乓球比赛)(3)

02 现在的对拉,是追求对拉而对拉

为什么我不喜欢现在的球员打球,因为千人一面,而不是过去的千人千面,把打球做成了可以量产的、套路化的、公式化的东西。

不信你看,是不是大部分的球就是:

发球——拧拉(偶尔摆短或者劈长)————很少回摆,直接拉起来——大概率反手对攻,哐哐哐无脑对攻几板——结束,或者还没结束——转正手,或者退到中台远台对拉,结束。

场面上“十分激烈”,相当“有观赏性”,高流量球员们的,甚至8成都没摸过乒乓球拍的饭圈高喊:“星宿老仙,法力无边”。

更好玩的是,乒联的很多高层,平时都不摸球拍,不会打球......所以说,他们对于乒乓球的观赏性定义,就是鼓励对拉,争取球球都打到相持对拉,那些精妙的前三板技术、细腻的控制技术、稀缺好看的打法,一个一个都消亡了。

削球手打不出来了,颗粒打不出来了,直板选手都要消失在职业舞台了。上一次有直板选手出现在奥运会的单打决赛舞台上,已经是2012年的事情了。

所以说,现在的比赛,对拉是目的,从一开始就追求对拉,省略了中间的各种环节,将乒乓球的技战术简化了。

最新乒乓球决赛消息(现在的乒乓球比赛)(4)

03 过去的对拉,是拳拳到肉的决战

说完了现在的对拉,我再来聊聊过去的对拉。

过去的对拉,是逼到那份儿上了,决战式的对拉,一般就是这么个流程:

发球:我发什么旋转?落点给到哪儿?要不要故意搞个出台或者偷袭一下还是稳定控短?我用什么假动作?要不要肢体动作或者眼神晃一下?对手可能会怎么接?第三板我怎么办第五板第七板怎么办?我的一轮发球怎么组合......

接发球:我摆?我搓?我劈?我拧?我拉?我冲?我挑?我切?我滑板?我控制看看?我直接上手......

第三板:我回短?我继续控制?我吊起来?我拉冲?我相持?反正我不能让对手轻易就上手了......

你看,每一个环节都要各种计算,一种选择对应一种后果,而且对手不一样,你的处理球的方式选择就不一样。

所以你看马琳那样的,算的太多就秃了,难怪对手说跟马琳打完球要吐。经常打比赛的人懂得那种感觉,遇到一个控制类的高手,真是会让你有有力没处使的感觉,从心理上就怕他。

精妙的计算和控制,这就是乒乓球最大的魅力之一。到了一定的品味,我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视觉层面的冲击了,更想看一些高级的东西。

话说回来,以前的球,从一开始,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算计、较量、暗劲儿,基本上很多球在前面就结束了,很难打到对拉的。对拉不常见,物以稀为贵,一场沉闷的比赛,因为一个对拉的出现而被点燃,所以会觉得好看。

另外,从节奏和难度上来说,对拉是属于大决战了。

从前期的算计,到中间的相持,再到最后迫于无奈的肉搏战,那种艰难而又同时畅快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这就是为什么胶着的比赛更好看,因为它能让我们肾上腺素飙升起来。

对拉完毕,双方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分出胜负,就好像一场持久战终于有了结果,那种释放感,是现在的球无法比的!

真的,我始终感觉以前的球是更好看的,对拉这项技术更是如此。不能为了对拉而对拉,应该在每一板球,每个环节上探索一击制胜的可能性。

比如:明明一记发球就能拿下,为什么要拖到第三板?明明一个接发球就搞定了,为什么非要追求多板数?多板,是观赏性,那些富含灵感的,一击致命的发球,难道不也是高级的观赏性吗?

最新乒乓球决赛消息(现在的乒乓球比赛)(5)

想象一个场面:比赛紧张时刻,你发出一记偷袭直线长,必定会技惊四座,不信你问问1997年曼彻斯特的萨姆索诺夫,瓦尔德内尔的那记偷袭长球,他还记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