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防护落地(车外监控数据禁止外传)(1)

(图文无关)保护车外第三方个人信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刀切禁止向车外传递相关数据,可能给某些场景下使用数据带来很多不便。 (人民视觉/图)

近日,一些车主发现,原本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车辆周围情况的功能不能用了。据部分车企客服回应,根据国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最新法规要求,正对相关功能进行升级,完成前暂停使用。

车企作出这一改变的依据,是2021年10月1日起生效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将包含人脸信息、车牌信息等的车外视频、图像数据定义为“重要数据”,规定“因保证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征得个人同意采集到车外个人信息且向车外提供的,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包括删除含有能够识别自然人的画面,或者对画面中的人脸信息等进行局部轮廓化处理等”,也就是要把人脸、车牌等信息删除或者打马赛克。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收集、存储个人信息,以应征得个人同意为原则。而车辆摄像头采集到的车辆外部图像、视频,经常会含有经过附近的人或者其他车辆的信息,而收集这些信息,很难去取得他们的同意。而不经过同意,理论上哪怕仅仅是收集、存储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构成违法,更不用说将这些信息发布到公共网络空间上了。

但是,如果机械执行这些规定,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车辆在采集和处理车外数据时,即使存储在车内,也必须进行匿名化处理。但如果一律匿名化处理,这些车辆外部摄像头的部分设计初衷就无法实现了。车主使用车辆行车记录仪等采集车辆外部视频的目的,就是当出现紧急情况时作为证据,比如当发生剐蹭等交通事故时可以分辨双方的法律责任。但如果一律把车外人脸、车牌等信息都打马赛克甚至删除,那就无法用做证据了。因此,相关部门制定的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允许在车内存储这些数据,但要求在向车外提供时,做匿名化处理。这已经是对个人信息保护法作出了一定平衡。

此外,当发生需要使用车辆记录信息的情况时,仍然不可避免地要将信息传递到车外进行处理。比如发生交通事故时要向交警提供行车记录仪的视频,这时候如何把没有经过匿名化处理的原始视频导出车外给警方呢?还有,现在很多地方的交警为了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都推出了举报违法行车行为的举措,而举报违法行为所需要的证据,绝大多数是行车记录仪记录的视频,但如果视频导出需要做匿名化处理,那就无法证明违法者的身份。举报违法这一很受欢迎也很有作用的举措,就很难实施了。

还有,当车辆停在一个地方,被人划车甚至砸车盗窃车内财物,或被剐蹭,很多车辆具有记录被碰撞前后一定时间内视频的功能,车主和警方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寻找肇事者。

总而言之,保护车外第三方个人信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刀切禁止向车外传递相关数据,可能给某些场景下使用数据带来很多不便。

其实,这一问题也不仅存在于汽车摄像头的数据处理上。很多人为了防盗,会在家门口设置对外的监控摄像头,也可能会拍到路过的人和车。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然,第三方的个人信息保护非常重要。但对采集、存储相关信息并导出如何与现实场景作出平衡,是不得不面对的数据时代的新难题。

辛省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