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樨华


引言

中国小说的发展繁复纷杂,源远流长,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也渐渐造就了一派辉煌。魏晋六朝时期以志怪和轶事类为主的题材小说曾盛行一时,元明时期出现衰弱的趋势,到了明清时代又达到了极盛时期。

在清代康熙年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集以往文言小说之大成,以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富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最高峰。在中国小说史、文学史、文化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陈廷机在《聊斋志异》序中写到:“亦以空前绝后之作,使唐人见之,自当把臂入林,后来作者,宜其搁笔耳。”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篇目(花妖狐魅温柔可亲)(1)

蒲松龄画像

蒲松龄,清初人,字流仙,号聊斋先生,山东淄博人。出生时正时清军入关,社会动荡不安,又赶家道衰落。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读书,十九岁中秀才,但之后的乡试屡试不第,一直到七十二岁的时候才补了一个贡生。

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使得他一生都不得意,于是寄情于幻想写作,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了大量以花妖狐媚、鬼怪精灵为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成《聊斋志异》。以这些幻想的故事,去反映现实的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字,“志”是记述,“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中收集了近五百个故事,题材涉及广泛,内容丰富。而在描写妖精鬼怪的时候,表现手法不同于以往人们所熟知的狰狞恐怖形象特征,而是可亲可爱,善良能干又具有人的性灵,让人心生亲切,不会恐惧反感。

鲁迅先生也曾评价《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在《聊斋志异》中,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是美艳能干的狐女,人鬼情深的故事。其实在这部作品中,不光有让人心之向往的美好故事,还描写了很多受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以及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压迫的事情。内容题材丰富繁杂,文笔简练却隽永深长,在作者细腻的描写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引人入胜。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下《聊斋志异》中主要描写的几种故事内容题材。

01歌颂爱情与婚姻,赞扬善良的美德

爱情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小说中经久不衰的主题,《聊斋志异》所描写的爱情故事也占据多数,在这些描写中不但有人与人的感情,还有人与狐鬼精怪的恋爱。许多故事描写的动人心魄又感人至深,这也构成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这些故事中,所刻画的花妖狐媚多是以女人的形象展示,她们不但美丽温柔,还善良聪慧,惹人怜爱又具人情,对于自己的心上人,倾心相助不求回报。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篇目(花妖狐魅温柔可亲)(2)

就比如《红玉》中的狐女红玉,每自邻家墙上窥视隔壁的冯相如,冯相如知道后,用梯子将她接过墙来,两人暗成秦晋之好,于是红玉便夜夜来此。后被冯父知道,骂走了红玉,并为冯相如聘了卫氏为妻。

一个退职的宋御史看上了卫氏,公然闯进冯家,抢走卫氏,殴打冯父,致使冯父吐血身亡,卫氏被抢后也自杀了。冯相如伸冤不得,反被陷入狱。自己的儿子也被抛置荒野,幸得红玉遇上照看在身边。后来冯相如出狱,红玉也带着小孩来到了冯家,抚育孩子,帮助冯相如重振家业,考取功名。

还有狐女辛十四娘,嫁与冯生为妻,因冯生交友不慎被陷入狱,辛十四娘费心尽力将冯生救出,并劝诫他远离小人。后来在辛十四娘离开入仙籍前,还为冯生置伴侣,存银钱,为冯生的后半生考虑周全。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篇目(花妖狐魅温柔可亲)(3)

其他如《小翠》中的狐女小翠,《张鸿渐》中的狐女舜华;人鬼恋的故事中有《聂小倩》《小谢》《连锁》;别的异类有《白秋练》中的鱼精,《葛巾》中牡丹花妖,《阿英》中的鹦鹉精等。

在这一个个的故事中,里面的女子无论是何“异类”,个个都温柔多情,善良无私散发着人性的光彩,让人钦佩尊敬。

02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对读书人的摧残

蒲松龄在十九岁中了秀才之后,屡试不中,一生蹉跎科场,对于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和士子们的心里都是非常熟悉的。而他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在这方面也很有发言权。

在《司文郎》中,用幽默辛辣的文笔去嘲讽考官的不学无术和有眼无珠,文中写了一个瞎眼的和尚,能用鼻子嗅出文章的好坏。但是放榜后,他认为可以考中的王生却名落孙山,而文章嗅起来让人作呕的余杭生却得以高中。于是和尚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

《三仙》中写了考场上的一篇乡试第一名的文章,却是出自蟹、蛇、蛤蟆三物之手。而蒲松龄也是通过这篇小说来表达了自己的愤激之情,这样的三物写出来的文章竟然也能成为“擢解之文”,冷峻刻薄之意溢于言表。

还写了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品行高洁,却“困于名场”“所遇不偶”。

《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但是却在科考中屡试不中,潦落半生,最后郁闷而死。

《贾奉雉》中的贾生,也是“才华冠一时”,无奈在科举考试中,每每落地,最后灰心失望,离家出走遁迹山丘。

在这一类的作品中,还生动描写了一些在科举考试毒害下,读书人卑猥的精神状态。

《续黄粱》中曾孝廉,听术士说他有宰相之气,于是便幻想自己就是宰相,趾高气扬,作威作福。“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

还有一书生王子安,久困科举,一日醉后,梦见自己点了翰林,于是高兴的有些精神失常,不辨真假,醒来就要出去跟乡里人炫耀去。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篇目(花妖狐魅温柔可亲)(4)

对于这类的描述,在同时期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也有深刻体现,如范进中举后的发疯,还有六十岁的老童生周进(童生需要通过童子试才能进学为秀才),心酸撞科考考场的号板。可见那个时期,深受科举摧残读书人的悲剧命运。

蒲松龄通过对这类文章的描写,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又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嘲笑别人的同时,多少也带有了一些自嘲,毕竟曾经他也是其中的一员。

03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还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和黑暗。社会的腐败,贪官暴虐,对这些无法反抗的现实黑暗社会,蒲松龄也只好借助鬼神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达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

上学的时候曾学过的一篇《促织》,因统治者的一时爱好,而逼得许多人家破人亡。故事的主人公成名就是因为无法纳贡交出合格的促织(蟋蟀),便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面对这样的残酷压迫,成名甚至想要自尽。

因成名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一只蟋蟀,儿子被吓的投井自尽,他们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夫妻二人一时悲痛欲绝,意志消沉,相对默然。后来他们的儿子魂魄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促织,被进贡上去之后,才为一家人免去了灾祸。

故事的结局虽然是喜剧,但是读来还是感觉辛酸和悲哀。这篇作品直接反映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当官者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篇目(花妖狐魅温柔可亲)(5)

《席方平》中,通过写席方平魂赴地府,代父伸冤的曲折故事。反映了官吏贪赃枉法,官官相护,人民的冤情难伸的社会现实。

席方平来到阴间,忍受酷刑,不肯屈服。阎王为了软化他,许他下一世有百岁之寿,千金之产。而新托生的席方平成了一个婴儿,仍然愤不吃乳,重返阴间继续告状。最后告到二郎神的面前,二郎神审判,替他平反了冤案,也声讨谴责了阴间相关的官员。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阴间幽冥,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人间地狱的现象。

《梦狼》中又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员吃人的本质,蒲松龄大胆并尖锐地写出:“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又有《书痴》中的邑宰史某为了一己私欲,利用职权,拘人下狱,严刑酷打等各种故事。

蒲松龄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当时在强梁势力的压迫下,社会环境的黑白不明,曲直难定。对那些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给予深切的同情。但在黑暗的社会环境面前,却也无能为力,只好通过自己所想象的一些非自然力量进行猛烈的反击,来表达的自己愤恨的态度。

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篇目(花妖狐魅温柔可亲)(6)

结语

蒲松龄的一生并不得意,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在缙绅之家设帐授业,也就是当私塾老师。其实在过去文人做私塾老师都是一种很不得已的选择,古人常说“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孩子王也就是私塾老师的意思。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不得志,再加上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吏暴烈,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使原本衷于仕途,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也渐渐心灰意冷。加上自幼喜欢民间故事,广泛搜集鬼魅精怪的奇闻异志,或感于故事中鬼怪的自由无拘束,又有着超自然的本领,于是也开始想象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通过鬼怪如何去实现,之后便有了这篇反映现实生活,寄托自己理想的《聊斋志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