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艺术家评论艺术家,常会越听越糊涂。

翁方纲和刘墉都是清乾隆时的大臣,都以书法名,却相互看不上对方的书法。有个书法史上著名的故事:翁方纲的女婿戈先舟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翁方纲憋不住对女婿说:“去问你老师,他的书法哪一笔是古人的?”戈先舟这老实人还真的把话搬给了刘墉。刘墉反问:“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的?!”

杭州林先生说艺术(新民艺评林距离)(1)

图说:刘墉书法

刘墉和翁方纲到底谁是谁非?依照他俩的评价,对方的书法都应该扔到垃圾堆去,但偏偏双双共存于书法史,交相辉映。

不少朋友跟我说,向艺术家讨教对别的艺术家的评价,大多得到的评价都不高,尤其是同时代艺术家之间,相互间少有佳评,然后总结为文人相轻。我以为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

实质上更大的原因是艺术观念的不同。尤其是优秀艺术家,都很有个性。优秀艺术家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具有开创性。有开创性,则必然不走别人的路,开辟不同的路。不难理解,每个开路者都认为自己的路是最合理,最有意义的。你寄希望于一个艺术理念独特的艺术家对另一个艺术理念截然不同的艺术家大赞特赞,错的是你。

艺术理念和风格的不同,是造成艺术家相互认知和评价的最大障碍。启功先生曾经评价过翁方纲和刘墉,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都看不上。启功曾作诗云:“刻舟求剑翁北平,我所不解刘诸城。”他认为,翁方纲“一生固守化度寺碑,字模划拟,几同向拓”;刘墉则“矫揉偃蹇,竟成莫名其妙之书,此我之所以不解也”。

杭州林先生说艺术(新民艺评林距离)(2)

图说:翁方纲书法

翁方纲是个学究型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实践,某种程度是书法考古的过程。他的性格严谨,字也严肃。而刘墉更像是艺术型的书法家,他追求的就是别出心裁,自成一体。所以他俩相互不对付。

而启功之所以看不上他俩,也是个性差异使然。启功个性幽默,看翁方纲这个老古板就头皮发麻。同时,他的书法风格跟刘墉也截然相反。刘墉也幽默,启功应该喜欢才是。但我们且看他俩的书法,启功字若劈柴(无贬义,惟象形耳),见棱见角,干脆利落。刘墉字如卷云,劲力内敛,似太极拳,运笔如运气,流转腾挪。可见他俩在书道是大相径庭。

清代书家中,启功最欣赏成亲王。我看看成亲王的书法,再看看启功的书法,不禁感叹:有点夫妻相,难怪相看两不厌。

杭州林先生说艺术(新民艺评林距离)(3)

图说:启功书法

从学术角度评价一个艺术家,不应以个人喜好论。首先要了解他的艺术追求是什么(没有艺术追求的艺术家另当别论),然后才讨论追求的方向对不对头,追得怎样,并放到艺术史的长河中去比较、判定,需要清晰的评论逻辑和客观的学术精神。所以艺术评论和艺术创作是不同的体系,不是抓到一个艺术家就可以让他做评论的,就像不能随便抓个运动员来当裁判一样。

当然,也不是所有有个性的艺术家都看不上“道不同”的艺术家。想当年,陈逸飞在装修好他在虹桥的住宅后曾对我说:我这房子的装修风格,我的画放不上去了。可能要买一些年轻艺术家的抽象作品放进去才和谐。

这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对艺术的理解和真诚,当然,还因为自信。(林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