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你可知道?

文‖衡东诗勤

昨日是二月二,龙抬头,是开始要春耕了。今日是惊蛰,万物苏醒的时候,春雷也快来了,把冬眠的动植物惊醒;春雷响,春耕忙,万物长,这是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象,只是现在有许多人不做农事了,已不知道这些时节的意义。

是的,小时候爸爸叫我背二十四节气歌,可我说:“爸爸,节气歌这么难记,对我有什么用?不是耽误我的学习时间吗?”所以到了现在,我只知道有二十四个节气,至于节气是什么名称就不记得了,更不知道它所代表的意义。

惊蛰名称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1)

很多人也许会如我一样,长期在外地工作,又不定在那个地方,懵懵懂懂地走过了几十年岁月,对于这些节气所代表的意义根本不去记住,因为这些内容对于他们这些“不做农事也不作蔬菜的人”来说,的确是一点意义都没有。

传统文化我们还得学学,最好都要懂一些,不然有一天有人问我们:“惊蛰是什么?为什么叫惊蛰?所包含的又是什么意义?”如果我们不懂一点点,那到时候我们哑口无言,多丢面子啊,而且这节气里还会告诉我们许多知识。

是的,节气告诉许多知识,比如: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在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惊蛰名称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2)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所以大家说:惊蛰一到,好事马上到。

惊蛰以前叫“启蛰”,是汉景帝为了避开父亲刘启的名讳,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了,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进入唐代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了,“启蛰”的名称又被使用。但由于用习惯了,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沿用至今。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的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名称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3)

在惊蛰的节气里,万物生长得比较快,所以古人又把惊蛰分为三个时段,为惊蛰三候,一候为五日,每一候所表示的都有所不同,这代表着动植物苏醒的时段不同,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是表示惊蛰开始的时候,“桃始华”其意义是桃花开始盛开之时,古人不是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万里江山红遍,桃花香气袭人,流水桃花,勾引出千媚百态,这乃闹春之始,正是说的这个时候。

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仓庚鸣”,仓庚又名黄鹂,黄鹂能最早感应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求交配了。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最后的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在南方早晨的布谷鸟叫了,那就表示农民要去栽秧插苗了,要开始春播了。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名称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4)

惊蛰的三候代表三个花期: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沾了雨意的桃花在雨中收敛起轻薄的野性子,在沉静中娇艳起来。杏花的那些浅色的粉,与桃花的红色形成了对比。蔷薇的色彩是不浓不淡,便成了春天温柔的一缕红色。

桃花、杏花、蔷薇开了,百花也跟着它们的脚步开了,树枝长出嫩嫩的芽芽。飞回南方的黄鹂、布谷鸟和燕子,歌唱着轻快的春之歌。春雨淙淙,春虫鸣音,春风指挥着这些演奏家们,在惊蛰的舞台上,齐奏一场春的交响曲。

惊蛰揭开了春天的面纱,播种下希望,让动植物开始新的一年,我们也在新年里再度启航。如果不了解惊蛰,还真不知道古人早已安排我们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虽然我不在田里干活,但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还是很有必要的。

惊蛰名称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5)

爸爸,你说的是对的,只要记住一年里二十四节气,就知道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不过我还是辜负了你,到现在还没有记住。年纪大了要记住一个东西总是丢三落四,就在每个节气里写一篇,加强一下记忆,希望能记住了!

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你可知道?是的,我们每天为了生活在各自的领域里忙碌,如果不是做为一个农民,谁又会去在意这些节气呢?能回家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不错了!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3.5.17:30

惊蛰名称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惊蛰分三候一候桃始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