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借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一系列独特的诗学术语,但多数学者对其准确含义及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和系统的把握文章作者认为,“吟咏情性”、“妙悟”、“兴趣”、“入神”等核心术语,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分别指诗的主旨追求、修习方式、表达特点和终极归宿四者聚集一途,构成严羽“本色”理论的四大要素,也是严羽对诗歌理解最精妙的部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推尊诗体严羽本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尊诗体严羽本色
严羽借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一系列独特的诗学术语,但多数学者对其准确含义及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和系统的把握。文章作者认为,“吟咏情性”、“妙悟”、“兴趣”、“入神”等核心术语,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分别指诗的主旨追求、修习方式、表达特点和终极归宿。四者聚集一途,构成严羽“本色”理论的四大要素,也是严羽对诗歌理解最精妙的部分。
一、吟咏情性:“本色”之诗的主旨追求。
诗歌从其产生之日起,便与“情”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越是“本色”的好诗,越要求能够真实、积极地抒写人的自然情性。到了宋代,随着“心性”“义理”之学的发展,“以意为主”成为宋诗最鲜明的特点。在严羽看来,诗可以有理的成分,但这“理”须隐藏于文字背后,而不能遮掩了诗人的情性和意兴。所谓“意兴”,乃意与兴的结合,重在兴致、兴趣,其落脚点仍是人的情性。
至于严羽所谓“情性”,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前人的“缘情”,他对情感的层级和表达方式均有独特的标准。严羽强调诗歌创作须“吟咏情性”,既注意情性的深广正大,也强调诗情的艺术表达。这在宋代义理之学昌盛的背景下,显然是对传统诗学价值的一种回归,也是对盛唐诗歌达情方式的一种彰显。
二、妙悟:“本色”之诗的修习方式
“悟”即心的解会,是通过静观、领会而达到的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达状态。诗歌创作的学习需要“悟”,需要对诗法、传统、世事、人情都有所“悟”,而要做到“悟”,首先便应“熟参”。所谓“熟参”,便是反复诵读,认真体悟,下足研习的功夫,对各家情感之表达、声律之运用与遣词造句之法等,均了然于胸,知其优劣,这便是“悟”或“悟入”了。
作者认为,“妙悟”说不过是借了禅学的话头,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其中尽管有玄虚的成分,但实质上揭示的,却是通过“参”而通向“道”的方法,是写出“本色”之诗的修习方式。也只有对诗法、人情、事理不断静观参学、逐步梳理,直悟到通透,写诗才可以信手拈来,触物成春,妙手偶得,不费功夫。
三、兴趣:“本色”之诗的表达特点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兴趣”一词,并将其作为所推崇的盛唐诗的重要特质加以描述:“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的朦胧性要求表达的混融性,因其情思混融、内涵丰富而具备可供人反复索解、咏叹的趣味,这就是“兴趣”。但细分起来,“兴”与“趣”又有不同:“兴”注重过程,“趣”强调结果,它以外物的触发为起点,一定的物象为媒介,以诗歌文本体现的审美愉悦为落点,形成了一个情感表达完整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兴”是“趣”形成的直接动因,无“兴”即无“趣”或少“趣”,另一方面,“趣”因“兴”以及与之相关的“寄”而增加了它的包容性和含蕴性,获得了深邃的意义空间。
大概是由于二者间的关联过于紧密,严羽使用此概念的时候,似已赋予其更为整合、统一的意义内涵,“兴”与“趣”各自的独立性已逐渐消隐,而其作为合成词的成分则大大增加,至于其重心,则显然落到了“趣”上。
四、入神:“本色”之诗的终极归趋
严羽的“入神”,便是对诗歌艺术至高境界的独特表述:“诗之极致有一,曰人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这就是说,诗歌创作当以“入神”为目标,而“入神”也就成了诗人追求的最终归趋。
作者认为,若要真正理解“入神”之实态,需联系《沧浪诗话》特别是《诗辨》中对诗歌最高境界的具体表述,才能予以较恰当的判断。而这种表述,即严羽重点申言的“羚羊挂角”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谓其创作高远超脱,不着形迹;“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谓其妙处通明澄澈,恰到好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谓其整体造境清空美妙,可远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是严羽倾力打造的一段文字,寄托着他的诗美理想,虽然他未使用“入神”二字加以点题,却毫无疑问与“入神”之内涵息息相通。
五、余论
综上所述,文章认为:“吟咏情性”、“妙悟”、“兴趣”、“入神”是严羽诗歌理论中四个最重要的元素,其共同指向,都在凸显诗之“本色”特征。所谓“本色”,意为本然之色,用于文体批评,指一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质的规定性。
严羽之所以要提倡诗之“本色”以及与之相关的四大要素,其根本原因便在于传统诗体在现实中不断受到破坏,诗歌创作中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之风盛行。在这种情况下,严羽以“本色”为号召,奋起拨正之,其意不只在于批判时人对诗体的栽害,而且在于给出疗治的良方;不只是指出“本色”诗的妙处所在,让人看得到方向,而且提供了以“妙悟”为核心到最终实现“入神”境界的动态发展系统,以此达到尊诗体的目的。
作者简介:尚永亮,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段亚青,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领域为古代文学。
原文标题:尊体:严羽“本色”理论及其四大要素
原文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05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赛/摘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