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四川的红色文化资源(思享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播路径研究)(1)

张莉

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红色遗址丰富,2018年,四川省在《关于贯彻落实〈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就确立了包含阿坝红原邛溪镇、甘孜泸定磨西镇、雅安石棉安顺场在内的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特色小镇。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红色遗址,一方面能促进文化交融,形成团结各族人民磅礴的力量。另一方面,将为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沿线带来经济辐射功能,改善生活环境,切实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以“人”言说红色文化

基于“红色遗址旅游”视域下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中,长征亲历者与红色文化传承人的言说是最直接、宝贵和鲜活的。1934年5月29日,中共工农红军从石棉场强渡大渡河,迅即沿大渡河西岸直奔泸定桥,开启了在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的长征。这一路上,工农红军用实际行动践行伟大长征精神,红军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宣传红色文化,“红后代”将红色精神一代一代传播,少数民族同胞也深受红色文化熏陶,有较深刻的红色文化积淀。

从“人”的向度上讲,主要聚焦在三类典型言说者。首先是流落红军。亟待对健在的流落红军进行全面的口述史研究整理,形成珍贵的流落红军数据库,以此还原当年最真切的长征历史,永恒定格最鲜活的瞬间。例如,今年1月,四川高校科研团队与四川电视台合作,对现健在的流落红军王全英进行了采访与口述,同时对红军歌谣等口头文化进行了演唱、挖掘整理,让这些珍贵的口述材料,通过文字、音频、视频方式保存下来。其次是“红色后人”。“红色后人”的口述,将是长征历史与红色文化的有益补充。第三类典型是意见领袖。如当年协助红军长征过境的著名人士有四川甘孜州百利寺格达活佛,与刘伯承歃血为盟的彝族果基家头人果基小叶丹都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通过少数民族革命老区解说员、文化宣传者的讲解,已经成为了有温度的革命故事,感人至深。

以“物”传递红色文化

1934年10月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陆续开始了战略大转移——长征,分别通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中红二、四方面军在川、康的藏羌少数民族地区停留的时间更长,达一年以上。这些少数民族革命老区苦难深重,渴望解放的心情十分迫切。长征中,红军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主张深受当地群众拥护,也潜移默化内化到了当地群众的思想中。例如,中国工农红军《对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同胞布告》、红四方面军《告川西北藏彝民族书》、流落红军名册、长征用品、人物传记、生活纪实、人物书信、日记、电报、回忆录、流落红军认定材料、纪念品、红军歌谣、地方志、媒体影像资料陈列在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各地革命纪念地,形成极强的视觉展示,游客可以驻足留影,并通过朋友圈展示给更多人。

红军走过的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基本都形成了红色遗址。例如在凉山州会理县的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凉山州冕宁县彝海结盟遗址、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雅安市宝兴县夹金山红军纪念碑、甘孜州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等。从“物”的向度上讲,依托于这些红色遗址,游客从红色旅游中得到精神洗礼,当地群众则通过基于红色遗址的旅游,获得更多就业机会,例如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就是通过彝海结盟红色遗址旅游,使得全村110户贫困户早在2018年就全部脱贫。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依托“两弹一星”红色遗址,完成了“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旧居”“王淦昌旧居”“三防教育观”四个现场教育展馆建设,累计征集展陈图书资料2万多份,文字资料500多万字,原子弹、氢弹、华龙一号等实物模型以及其他珍贵文物3000余件,形成了良好的红色遗址旅游群效应。

以“仪式”践行红色文化

从“仪式”的向度上讲,基于红色遗址旅游,通过举办长征纪念活动,能帮助游客深刻地把握长征精神在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的传播脉动,感知长征峥嵘岁月。例如,在建党百年的契机下,四川省于今年4月在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纪念广场举办了“重走长征路 奋进新征程”红色旅游年启动仪式,巧渡金沙江纪念地凉山州会理县、飞夺泸定桥纪念地甘孜州泸定县、艰辛过草地纪念地阿坝州红原县被设为“红色遗址旅游仪式专列”,举办了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优秀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巡回宣讲活动、红色文献巡展、“重走长征路”体育活动,让观看及参与仪式的游客在红色遗址旅游中有更深入的情感卷入及思想体会。

除了紧密围绕红色遗址旅游的红色文化仪式,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各地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构建“红色仪式 民俗仪式”融合发展思路,可以强化红色产业带动作用。开展红色旅游艺术节、演艺和赛事活动。例如红原、若尔盖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当地建立了长征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具有丰富的人的向度与物的向度红色资源,同时,当地有浓郁的民族音乐文化,牦牛、赛马、青稞酒、帐篷都是可挖掘的民族元素,因此,将基于红色遗址的红色资源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研发自主的文创仪式,形成红色文化培育、红色遗址旅游价值绑定的民族文化全产业链体系。截止2021年,四川省阿坝州红原雅克音乐节已经举办了五届。

以“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

“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有“新兴传媒服务传播”与“新兴传媒主导传播”两种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兴传媒仍然依托于传统意义上基于“红色旅游遗址”地标本身开展的文化传播,新兴传媒拓展媒介形态,丰富了媒介表达方式,增强了媒介传播效果,但其本身作为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属性并没有改变。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可在立足线下红色遗址旅游常态与红色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为红色遗址旅游宣传造势,举办长征文化网络论坛,开展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例如,今年6月,四川省委网信办、重庆市网信办、四川省委统战部和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重温光辉历程 传承红色基因”网络名人川渝行活动。网络达人们通过线下亲身参与重走长征路活动,实地了解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遗址资源,以此回到新兴传媒空间,在网络平台上共同讲好党的故事、少数民族革命老区长征故事、少数民族老区革命故事、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故事。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基于“红色遗址旅游”的红色文化传播已经延伸出无限网络空间,所有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均有官网、微博、微信,形成红色遗址旅游的标配。在这些“红色”微信公号中,可以听语音讲解,可以上党课,可以查看“人物介绍”、“基本陈列”、“馆藏精品”等,以此形成对传统基于红色遗址实体旅游的有效补充。

另一方面,新兴传媒即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又是一个具有自身叙述逻辑的传播域。红色遗址和红色文化在由实体化呈现向虚拟化展示转变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新兴媒介叙述逻辑,方能在新的传播域中进行传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人员旅游流动,尤其是跨省红色遗址旅游受到限制,四川红色遗址旅游也受到影响,但这却加速了新兴传媒主导红色文化传播的进程。“新兴传媒”具有打破时空界限、信息高集成、可视化、沉浸式体验、高频互动等叙述特点。例如今年9月10日,由中央网信办主办、中央党史研究室指导,四川省网信办承办,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等单位协办的“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国近60家媒体一起,为红色遗址旅游在新兴传媒传播域中如何传播进行充分讨论,提出要充分遵循互联网叙述逻辑,利用大数据、VR、AR、裸眼3D等新技术让四川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红色遗址活起来,动起来,实现红色文化的互动式传播。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日报理论投稿邮箱:sixiangzhoukan@163.com,邮件主题处注明“理论投稿”字样,四川日报思想周刊和川观新闻思想频道将选择选择刊用。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