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正气长存的民主斗士

  闻一多,1899年出生,湖北省浠水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是清华新剧社、美术社的发起者,曾担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及《清华学报》编辑。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6月,作为清华学校学生代表去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1923年在国内出版诗集《红烛》。

正气长存上一句:正气长存的民主斗士(1)

  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并在北京大学教授外国文学。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不久离开部队,到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28年3月参加《新月》杂志的编辑工作,同年秋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他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3年,他开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党和民主同盟的帮助,党通过不同渠道,给他送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他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946年6月29日,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在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7月11日,民盟负责人、著名社会教育家、当年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他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是,他毫无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并握拳宣誓说:“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为建立新中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本报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