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1)

最早听说《金瓶梅》,是因为这书是“第一淫书”的坏名声,听说书里有着大量的性描写。我还清晰地记得,当人们议论到它的时候,那种鄙夷和不屑的表情。可是,后来却又不断地听说,很多著名的大家,对这书的评价都很高,鲁迅、郑振铎等人甚至认为这书是一部很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不但可以与《红楼梦》媲美,而且超过了《红楼梦》。尤其是,毛主席也说:

《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

这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想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竟引起了人们反差这么强烈的不同评价。于是,利用这次疫情困在家里的机会,把这书拿来通读了一遍。

每天看上几回,到现在总算是看完了。我说“总算是看完了”,是因为这书读起来并不那么吸引人,虽有大段精彩,但都隐于琐碎之中。狐朋狗友、骄奢淫逸,再加上浓重的地方土话,让人很难读得下去。

《金瓶梅》的语言,完全是自然主义的,语言琐碎,不避繁冗,满篇“我每”、“咱每”(即“我们”、“咱们”)等等。在这一点上,《金瓶梅》比《红楼梦》就差得远了。《红楼梦》用的也是白话,但主要是比较易懂的北方方言,接近我们现在的口语,而且文字也很雅致。

再有就是,《金瓶梅》常常是以赞赏的口气写底层社会流民的低俗趣味。比如嗜酒、小脚,畸形的审美趣味。买卖人口,妻妾成群,变态的性关系,等等,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看来,作者很可能是一个混迹于市井生活里的落拓文人,但其观察能力、文化修养和表现手法,也都不同反响,所以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长篇大作出来。

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2)

先来说说《金瓶梅》这部书的版本情况。

现在一般认为,这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经有将近400年了,比成书于清朝乾隆中期的《红楼梦》早了150年左右。最早在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就有《金瓶梅词话》的刻本流行,此后有“崇祯绣像本”和“张竹坡第一奇书本”。在这三种版本中,张评本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本子。

张竹坡是个年轻人,29岁就去世了。他以“崇祯绣像本”为底本,对原书做了大量的评点批语,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了《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皋鹤堂是张竹坡的堂号,而“第一奇书”之说,则来自于明代著名文学家、“三言二拍”的作者冯梦龙的“四大奇书”之说。他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就像现在所说的“四大名著”一样。[作者注:“三言二拍”是指: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张竹坡是继李渔之后第二个评点《金瓶梅》的,他的点评本对《金瓶梅》的传播很有贡献。张竹坡的评点,虽有些地方难免牵强附会,琐碎拘密,但他所建构的这个《金瓶梅》版本体系,却把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批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评主要是评点这书在写作方法上的结构安排,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好恶褒贬,但在格调上和水平上,与《红楼梦》的脂砚斋评都是无法相比的。

我在早些年看过一次《金瓶梅词话》,草草地看过,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看的是《张竹坡第一批评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出版,上下两册,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这是一个“洁本”,把淫秽色情的字句删得很干净。据说还有一种“删节本”,个别字句不删,事前事后的感情酝酿及余波也不删,保存了较多的文字。《金瓶梅》全书100回,约80万字,删去的有10385个字,共删了123处,最多处删了496个字,最少处删了3个字。不过,网上也偶尔能透露出这些删去的文字都写了些什么,不外乎是一些直白的性行为描写,有些是很变态和畸形的,甚至让人感到荒诞和可笑。

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3)

这书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很可能是,这个书里的那些淫秽场面毕竟见不得人,甚至连自己也不好意思,所以就干脆不署自己的名字,而只是署了个笔名,叫做“兰陵笑笑生”好了。

这里的兰陵,就是山东的峄县,在现在的临沂和枣庄一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就曾为兰陵令,并终老于此。《金瓶梅》一书所使用的方言,就多为峄县方言。

这个“兰陵笑笑生”是谁?人们有过很多猜测。一种说法认为最有可能的,是一个名叫王世贞的明朝人。王世贞是明末时期的一个著名文人,他曾经独领明朝文坛20多年,此说虽然受到鲁迅、吴晗、郑振铎等人的严重打击,但仍然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第二种是徐渭说。徐渭,字文常,多才多艺又命运多舛,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趣闻佚事。第三种是贾三近说,他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并且也是当时的一个大名士。此外还有汤显祖说、金圣叹说、唐寅说等等,据说候选者迄今已有60人之多。

《金瓶梅》这本书,第一次以这样大的格局完整地描写了社会底层平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市井、百业,朝廷、官场中形形色色人物和家族关系的描写,实现了对明代社会乃至整个近古中国社会中人性的揭露、鞭笞、反思和救赎。

西门庆是一个暴发户,他开设生药铺、绸缎铺和当铺,大肆获利。他结交各类帮闲(包括文人)、流氓打手,作为爪牙。他结交权贵,大肆行贿拉关系,甚至通过翟管家走通了当朝太师蔡京(影射严嵩)这条路子,并且还当上了个“掌刑千户”的官。这个官说大不大,但是有实权,使得他可以方便地贪赃枉法,图财害命,公报私仇,称霸一方。他放官债,卖官盐,官私勾结,牟取暴利。所谓“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随便买卖人口,一个丫头的身价,才只有几两银子(明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200元),还不如潘金莲花16两银子买的一张“黑漆欢门描金床”。他杀夫夺妻取其财,庇杀主之奴,卖朝廷之法。这是一个从市井小人急速暴富的黑社会典型。西门庆这个人,就是当时那个社会上这类人的典型形象。

小说中写这样一个暴发户的生活史,没有做任何道德说教,而是凭借着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让读者自己去体味。《金瓶梅》对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对人性的复杂和多元,揭露和批判都是很彻底的。

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4)

唐代以后,小说这种文体就逐渐地完善了起来,成为对人生进行劝惩的一种途径。从作者方面来看,那总是有感而发,是想通过故事情节表达作者的某个理念的。

总之,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矣。

张竹坡语

那么,《金瓶梅》的作者是想要表达一个什么理念呢?通观全书,作者所要表达的这个理念,就是“因果报应”。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家都讲因果,如孟子的: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佛经上的: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深知三世因果,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谨言慎行,而凡夫却只着眼结果,不追究原因。《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上也说: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因果律则是很自然的,无论是必然律还是或然律,就都是因果规律。可以说整个科学,研究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现代物理学甚至惊异地发现,不但过去可以影响现在,未来也可以影响现在(惠勒的“延迟选择实验”)。

在文学领域,写因果报应的小说中,《金瓶梅》无疑称得上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部。书中引古人的一段格言说:

为人多积善,不可多积财。积善成好人,积财惹祸胎。石崇当日富,难免杀身灾。邓通饥饿死,钱山何用哉!今人非古比,心地不明白。只说积财好,反说积善呆。多少有钱者,临了没棺材。

第九十七回

它与这书的开讲诗(吕洞宾色箴):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二者相映相成,劝诫人们要节制“财色”之欲,很有警世作用。

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5)

《金瓶梅》以《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为契机,借树开花,借题发挥,铺展开来,成就了这样一部大书。

其书凡有描写,莫不各尽人情。然则真千百化身现各色人等,为之说法者也。

张竹坡语

这个西门庆有五房妻妾: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而后来的李瓶儿则被称为六娘。李瓶儿是西门庆的朋友花子虚的妻子,而庞春梅则是西门庆府里一个有个性的大丫鬟。其他还有宋惠莲、如意儿、王六儿等等。

《金瓶梅》这个书名,就是以西门庆在市井俗世生活中遇到的三个重要的女人——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的名字拼接而成的。也有人认为书名是说梅花插在金瓶里终要凋谢的意思,这当然也是一种理解。

这个西门庆,贪财好色,可以说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性”,靠着声色犬马来刷自己的存在感。“不甚读书”四字,误尽西门一生,也误尽了他的妻子吴月娘一生。西门庆其人,实际上上是只知好淫,连“好色”都谈不上。书中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女人,以风流淫荡、口舌是非的潘金莲为首,这些人最后几乎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大都死得很惨,不得善终。西门庆因为过量吃胡僧药纵欲过度而暴死,潘金莲被遇赦回来的武松开膛剜心而掺死,就连庞春梅这样的人,也因“淫欲过度”,结果“以淫死”。

酒色财气能解一时空虚,千帆过尽之后却仍是寂寞空庭。当年西门庆的那些酒肉朋友,如应伯爵、谢希大之流,在西门庆死后也都做鸟兽散:

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第一回

西门庆家道败落,总是“由色入空”,烟消火灭,树倒猢狲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6)

《金瓶梅》假借说写的是宋朝,可实际上写的是当时明朝晚期的事情。与任何时代一样,专制统治者是不允许批评当今社会的。可历史就是这样的吊诡,焚书坑儒、文字狱等等,都阻挡不住历史的无情淘洗,最后能够流传下来的,却都是这样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作品。

有人认为,《金瓶梅》这书,也可以当做一部《食货志》来读,因为这书里所写的,就是明朝当时实际的社会经济和物价状况。《金瓶梅》通过山东清河县里这样一个暴发户的生活史,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下层的文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都看得很清楚,他对这个社会现实充满憎恶之情,但写来却不动声色,冷眼观世,从容淡定。但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笔下毫不避讳那些露骨的淫亵文字,一直以来都备受诟病,这显然是《金瓶梅》这部小说先天存在的一个缺陷和不足。

古代的小说,主角大多不外是帝王将相(如《三国演义》)、英雄传奇(如《水浒传》)、才子佳人(如《西厢记》)、传奇志怪(如《西游记》)、游侠高士(如《三侠五义》)。而转向反映现实,直面人生,真正用白描手法,实写现实中一般老百姓的日常市井生活,肯定普通人的生命价值,这是从《金瓶梅》开始的,其功至伟,这是应该给以充分肯定的。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金瓶梅》是开了先河的,正因为如此,才说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虽然《红楼梦》写的是一个世家大族的豪华生活,但谁又能说他们不也是老百姓呢?

在《金瓶梅》中,也和《红楼梦》一样,人名、地名,以及诗词、唱曲、酒令等,也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和作用,往往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结局,乃至作者的爱恨褒贬、创作意图都蕴含其中。在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安排上,《红楼梦》也都有借鉴《金瓶梅》之处。在《红楼梦》第13回的脂批中,就有这么一条,说:

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

《金瓶梅》用最后二十回的篇幅,写了这户人家衰败以后的景象,看得人惊心动魄、肃杀凄凉,这是这部小说最精彩和最见功力的部分。

有人说,写死亡是《金瓶梅》的特色,《金瓶梅》说透了中国人的死亡情结。全书三次大肆畅写清明节,这是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的。李瓶儿与西门庆之子官哥儿之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个婴儿从病到死的全过程。李瓶儿出殡,西门庆来到瓶儿屋里凭吊,夜里守夜,白日里供养茶饭,一举一动都好像李瓶儿还在人世一样,旁边的丫鬟养娘们看了都忍不住掩面而哭,让我们看到了生者眼中的死亡。它让我们看到,那无可挽回地将死之人,怎样缓慢地向着黑暗的深渊滑落,生命向着远方飘逝,而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们,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她的恐惧。

在《金瓶梅》中,坏人也有下限,荒淫如西门庆对李瓶儿也会有真情,而好人也会有上限,没有那种所谓绝对的好人,能写到这个份儿上,足见作者认识功力的深刻。

还有如潘金莲,这样一个女人,却总是与一幅帘子似乎有着不解的纠葛。她从开始就站在帘子下面,一直到书的结束,她的生命也快要结束了,她还是站在那里看世界,看那个她想要而终竟无法得到的世界。

金瓶梅的是与非(金瓶梅的是与非)(7)

在小说的结尾,描写普净和尚“幻度”西门庆的遗腹子孝哥,不仅仅化他出家而已,而且竟至“化阵清风不见了”,这样的收场,实在是达到了空而又空的极致。在最后一回的卷首诗里,我们再次被提醒这部书是如何从豪华锦绣写到碧草寒烟,简直是又一首“好了歌”:

旧日豪华事已空,银屏金屋梦魂中。

黄芦晚日空残垒,碧草寒烟锁故宫。

隧道鱼灯油欲尽,妆台鸾镜匣长封。

凭谁话尽兴亡事,一衲闲云两袖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