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是番茄栽培中常发生的一种病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夏秋番茄栽培中,发生严重。具有防治困难,危害严重,对番茄产量、质量影响较大,严重者还可能造成绝产绝收。

【主要症状】

番茄病毒病,根据其症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花叶型:花叶型番茄病非常普遍,从番茄的苗期到成株期都能出现病症,初叶病叶上的叶片会出现浅绿和深绿色相间比较轻微的斑驳或者是花叶,叶片也出现变形,对番茄的产量影响并不大。当花叶型病虫害比较严重时,番茄的叶片上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花叶症状。叶片都铍缩不平,新叶变细、变长,扭曲畸形,植株也出现矮化,其项部叶片生长基本停滞,花芽分化能力大大减弱。出现大量的落蕾、落花、落果等现象,并且果实也逐渐变小,大多数都呈现花脸型,导致番肺的产量大大下降。番茄苗期感病一般会出新全株症状,成株期染病只是在新叶或者是上部叶片出现症状。

番茄怎么预防病害(番茄这个病最要命)(1)

花叶型症状

番茄怎么预防病害(番茄这个病最要命)(2)

花叶型症状

蕨叶型:蕨叶型的植株都表现在植株比较矮小,并且全株都呈现黄绿色。番茄的叶片比较薄,并且颜色也比较淡,叶片背面叶脉逐渐变紫,中下部叶片出现向上卷起,症状重的呈现管状。中部叶片卷叶比较轻,但是主脉出现扭曲现象。番茄叶茎顶部会有新的细叶细长,叶肉组织大大退化。番茄发病十分严重时,没有叶肉只有中间的一条中肋。还有的会出现螺旋形下卷,新叶逐渐变窄或者是接近线状,侧枝出现蕨叶状的小叶,复叶节间明显缩短,出现从枝状。

番茄怎么预防病害(番茄这个病最要命)(3)

蕨叶型症状

条斑型:条斑犁番茄病毒病丰要是体现在番茄的叶、茎、果等多个部位,大多数足在高温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尤其当那些混合型病毒侵染时,更加容易出现。在番茄的茎秆上很容易形成一些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条纹,茎秆表面出现下陷并且坏死,褐色一般并没有深入至髓部。番茄叶片有时候会出现深绿色和浅绿色互相间的叶脉、花叶状与叶柄等也会出现黑褐色的坏死条纹斑,并且沿着叶柄一直到茎部。番茄病果会出现畸形,果子的表面具有一些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或者是番茄的果实呈现淡褐色水烫坏死,直到出现龟裂腐烂并且脱落。

番茄怎么预防病害(番茄这个病最要命)(4)

条斑型症状

番茄怎么预防病害(番茄这个病最要命)(5)

坏死型:部分叶片或整株叶片黄化,发生黄褐色坏死斑,病斑呈不规则状,多从边缘坏死、干枯,病株果实呈淡灰绿色,有半透明状浅白色斑点透出。

番茄怎么预防病害(番茄这个病最要命)(6)

【病原】

引致番茄病毒病的毒原有20多种,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obacccco mosaic virus简称ToM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卷叶病毒(TLCV)、苜蓿花叶病毒(AMV)等。

烟草花叶病毒(ToMV)主要引起番茄花叶症状,在高温强光照下,或与马铃著X病毒混合侵染时,产生条斑症症状。病毒粒体杆状,约280nm×15nm,失毒温度90-93℃10min,稀释限点1000000倍,体外保毒期72-96h,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该病毒在田间存有不同株系,因其致病力的差异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形成症状的多样性。

黄瓜花叶病毒(CMV)主要引起番茄蔗叶症状。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35nm;失毒温度65-70℃, 10min,稀释限点1000-10000倍,体外保毒期3-4d,不耐干燥。与其他病毒混合侵染也会出现条斑或花叶的症状,表现出多种症状。

巨芽病,其病原是一种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organism),存在于番茄的韧皮部、筛管及伴胞内,近圆形或椭圆形,哑铃形或不规则形,147-195nm×240-390nm,单位膜厚度约11nm。

烟草卷叶病毒(TLCV):其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茄科、菊科。病毒粒体双球形,大小25-30nm×15—29nm;靠粉虱传毒,汁液接触不传播,主要发生在气温高的南方或北方的高温季节。引发卷叶型病株。

苜蓿花叶病毒(AMV):粒体杆菌状,直径18nm,长58.3nm。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豆科外,还侵染茄科、葫芦科、黎科等47科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0-10000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3-4d。

【发病规律】

病毒可在多种植物上越冬,也可附着在番茄种子上、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烤晒后的烟叶、烟丝均可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染,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染,此外用汁液摩擦接种也可传染。冬季病毒多在宿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迁飞传毒,引致发病。

【发病原因】

番茄品种高感病毒病,发病株率显著高于常规番茄品种;二是间套作、连作番茄的棚室面积增加,带毒杂草和前茬蔬菜,传毒蚜虫、粉虱数量多,提升了番茄病毒病传染发病的机会,加重了番茄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三是棚室内温度高,湿度低,高温干旱有利于番茄病毒病的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1)选择优良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病毒病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我国抗病品种较少,可以根据不同的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选择国内和国外的抗病品种。

(2)加强水肥管理:种植前要将底肥施足,在生长期间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进行合理的追肥工作。注意不能偏施氮肥,氮肥要与磷钾肥共同配合施用,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浇水时要时刻保持土壤处在湿润的状态,又不积水为原则,既能使植株健壮生长,又能有效的降低病毒病发病率。

(3)药剂防治

科学防治传毒昆虫:首先,要注意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等传毒昆虫,可在播种前选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照药种比1:300拌种,也可在移栽时用2%噻虫嗪颗粒剂进行穴施或沟施,均可有效控制蚜虫、粉虱等传毒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在病毒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克选择下列药剂进行防治:

1、6%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本品是集化学钝化、植物调节、脱病毒为一体的杀菌剂。不但能抑制病毒的发生,而且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是防治病毒病的首选药剂。在病毒病发生初期,每亩用125-156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毒病的危害和蔓延。

2、40.0004%羟烯·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每亩用100-150克,兑水30-50公斤喷雾,7-10天一次,连喷2-3次,可快速抑制或破坏核酸和脂蛋白的形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起到防治病毒的作用。还可以刺激植物细胞分裂,促进叶绿素形成,加速植物新陈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有机体迅速增长。

3、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在病毒病发生初期,每亩可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167-250克,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药剂可通过水孔、气孔等进入植物体内,抑制和破坏核酸和脂蛋白的合成,阻止病毒的复制过程,起到防治病毒病的作用。

4、20%琥铜·吗啉胍可湿性粉剂,应于病毒病发病初期施药,每亩用125-250克,兑水喷雾,注意喷雾均匀,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用药2-3次。可有效防治番茄病毒病。

5、5.9%辛菌胺·吗啉胍水剂,在病毒病发生初期或发生期,开始用药,每亩用222-254克,兑水30公斤喷雾,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喷3次。防治番茄等病毒病效果较好。

发病严重时,也可选择以下药剂和配方进行综合防治:

在发病初期(5-6叶期)开始喷药保护,可用5%氨基寡糖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 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可溶性粉剂600倍液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用6%阿泰灵(3%氨基寡糖素 3%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 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4000倍液。视病害发生情况,每隔7天左右施药一次,可连续用药2-3次。可有效防治番茄病毒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