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太史公司马迁,也曾是网络喷子?将卫青比作奸佞,霍去病说成飞扬跋扈。要知道一向有惜字如金之称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用23个字来指责卫青,用50个字数落霍去病。

更是对二人能有如此才华还感到遗憾和痛心疾首。那么太史公司马迁到底为何对这二位民族英雄深表厌恶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

太史公司马迁

谈笑有鸿儒,往来皆白丁,白丁带您深入了解司马迁内心的小九九。

将卫青比作奸佞?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如果单看这23个字,多半以为是形容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的,再不济也是形容毫无作为、尸位素餐的官吏吧。然而令人错愕的是,这23个字可是堂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大将军卫青的箴言。

其实说到历史上的卫青,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宽以待人,戒骄戒躁,带兵打仗更是一把好手。

面对强悍的匈奴骑兵,是卫青带着人横扫漠北,让大汉被匈奴欺压百年的历史成为过去时,更是出道即巅峰,戎马一生未尝败绩。

这样的人即使算不上是大英雄吧,怎么着也应该是朝廷栋梁,怎么到了太史公的嘴里就变得如此不堪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2)

大将军卫青

要说这23个字的分量我们可以拆开来说,首先是为人仁善退让,明明人家卫青是宽以待人,却偏偏被太史公说成了假仁假义,明明是不争权夺利,有说人家是以和柔自媚於上。

只要仔细读读看这23个字就会发现有种熟悉的感觉。

没错,这些字眼在后世的《明史》中出现过,而被赋予这些形容词的人物是谁呢?就是明朝有名的奸佞权臣严嵩

白丁翻阅史料找到了《明史》中形容严嵩的这句话:

“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

是不是有些许相似呢,两人都被史学家称之为媚上。媚这个字眼本是用来形容后宫女子魅惑君王的,用在严嵩身上倒也不亏,可这话用在数次征讨匈奴的大将军卫青身上着实不妥。那么话又说回来了,司马迁为何如此反感卫青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3)

卫青历史画像

这里面的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卫青出身寒门,原本只是长公主府的马奴,因其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从底层歌女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汉皇后。这样卑贱的出身自然是司马迁所看不起的。那么卫青的另一重身份也是让司马迁看不起的重要原因。

这就要说到其二,卫青是妥妥的外戚。两汉时期外戚乱政比比皆是,当然司马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本事,汉武帝之后外戚干政频发的事情他是不可能知道的。

但尽管如此,身为外戚的卫青又在外统领大军,军中威望与日俱增,身为朝臣对外戚厌恶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4)

汉武帝影视形象

其三,司马迁说得也并不无道理,因为自打大汉暂时停止和匈奴打仗后,这位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为了减少汉武帝的猜忌,在他人生最后的14年间犹如人间蒸发,啥事儿也不干了

我们现在当然能理解,这是卫青深怕功高震主才选择明哲保身,但在司马迁这样的清流眼里,那就是曲意媚上了。从这三点来看,司马迁看不上卫青也在情理之中了,但话又说回来,霍去病性烈如火,为何也让司马迁看不起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5)

霍去病

17岁封侯,21岁封狼居胥,这位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少年战神霍去病为何在司马迁的笔下也被一损再损?要知道,霍去病那可是长安城内如火的少年,也是汉武帝亲自培养的核武器,更是被后世称为年轻人的楷模。

24岁因病去世的他也没干过什么坏事,却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用50个字怒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6)

霍去病画像

飞扬跋扈霍去病?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ji一声)数十乘,既还,重车馀(yu二声)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喜欢读《史记》的人都知道,太史公司马迁可谓是惜字如金,更是对无关痛痒之事不会过多着墨,然而面对少年英雄霍去病,司马迁却用这50个字记录他生活奢靡,从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司马迁在写这段话的时候恐怕都是咬牙切齿的。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7)

霍去病影视形象

您说司马迁说的是不是大实话呢?

确实如此,和卫青不同,霍去病那是从小被汉武帝当核武器在养的,深居宫中常常被汉武帝带在身边,有啥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汉武帝都想着霍去病。

因此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少年,又怎能没有点儿贵族都有的毛病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8)

陈宝国饰演的汉武帝

可缺点归缺点,人家的业务能力那是真没说的啊。

试想一下,咱十七岁的时候都在为啥事儿发愁,就“背诵全文”这四个字就足够让十七岁的孩子叫苦连天了。反观霍去病,十七岁封侯,二十一岁封狼居胥,说出道即巅峰都感觉有些委屈霍去病了。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9)

汉朝骑兵

就算霍去病有些铺张浪费的坏毛病,那也是人家汉武帝特许的,要不为啥天子要送给出征的霍去病数十乘美食美酒呢。

这就好比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偏偏你司马迁挑什么事儿。当然啦,如果细细分析的话,司马迁厌恶霍去病也有三点原因。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0)

汉匈之战

其一,上位不正。既然卫青是外戚,那霍去病岂不更是靠攀关系上来的嘛。卫青好歹是有了战功之后才逐步获得恩宠的,这霍去病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受到了汉武帝的喜欢,天天将其带在身边,也难怪司马迁看不惯。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1)

司马迁

其二,飞扬跋扈。毕竟是汉武帝一手宠出来的,不飞扬跋扈点儿那还是男人嘛。相比霍去病眼里也就只有卫青和武帝,面对其他酸儒官宦也不会有啥好脸色,这种人又怎会会让司马迁喜欢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2)

《史记》

其三,违背常规。为将者因善待士兵,可偏偏霍去病反其道而行之,出征带私厨,对士兵多有苛责打骂,这在深受封建礼教的司马迁眼里就算不算大逆不道,也是离经叛道

。因此司马迁对于霍去病、卫青的厌恶那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司马迁既然确实厌恶这二位,又厌恶到何种程度呢?《史记》到底是司马迁的喷人总集还是史家之绝唱呢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3)

汉武帝和司马迁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夹带私货?明明是一代名将、从无败绩的卫青霍去病,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毫不留情,卫青被说成曲意媚上,霍去病则被说成飞扬跋扈。照这么看来,《史记》也是有作者的个人情绪化在其中的,又能不能被当成正史看待。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4)

司马迁和汉武帝

《史记》正与不正?

先说结论,《史记》行得正坐得端,极具参考意义。

既然结论如此,司马迁对于卫青和霍去病二人的描述也是事实咯?实话实话,但凡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而《史记》中的字里行间也确实有司马迁的个人好恶融入其中。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5)

卫青和霍去病

常读《史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司马迁喜欢李广,喜欢项羽,既然有喜欢的就一定有不喜欢的,恰巧卫青霍去病就是其中之二。那既然融入了个人情感,为何又说《史记》能被称为正史呢?

我们先拿司马迁对于李广的评价来看: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

对于李广的优点司马迁那是大说特说,但司马迁也没放过李广的缺点和败绩,虽然一笔带过吧但提总归是提过。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6)

李广

再说说项羽,那是万夫不当之勇,更是深受太史公的喜爱,不过妇人之仁难成大事这些项羽的缺点,司马迁也记录在案。

反观卫青和霍去病吧,坏话司马迁没少说,但该记录的胜仗那也一点儿都没有遗漏,面对这些胜绩虽记录比较官方且惜字如金,但人家也没完全不写啊,和只说缺点不提优点的网络喷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7)

项羽影视化形象

更何况卫青霍去病到底有没有司马迁所说的这些毛病呢,其实细细想来也确实有,就算我们无法回到汉武帝时期认识二人,但从其他史料来看,卫青做事谨小慎微却是事实,霍去病飞扬跋扈也没说错。

只不过司马迁说的稍微严重了点儿,形容词稍微多用了点儿,但基本不影响世人对这两位名将的平叛。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8)

司马迁

总不能说看完《史记》之后,就会让人觉得卫青霍去病就是大恶人吧?也还没到这种程度不是。虽然吧,司马迁对于卫青霍去病二人喜欢不起来,甚至面对二人所展现出来的实力也说出了: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这样的话,言外之意就是这俩我看不惯的货为啥就能有如此才能,但毕竟都是人嘛,想想也就能理解了。

司马迁史记贬低卫青霍去病了吗(堂堂司马迁是古代版网络喷子)(19)

大汉王朝

总的来说,记录历史的史官有个人好恶很能理解,而司马迁笔下的《史记》虽也有偏向性,但却并没有影响其真实性,或许这也是为何《史记》的地位千百年来无人撼动的原因之一。不知诸君看完有何感触,不妨和白丁一起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