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素来被人们称为“神秘古国”“迷踪王国”,这个煊赫一时的“海东盛国”公元925年被契丹人灭亡后,其族人也随国灭家亡而散处四方。到了元朝,渤海人就很少见诸史籍。

那么,渤海族人都去哪了呢?何以元代以后就湮没无闻了呢?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1)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2)

上图_ 渤海国遗址

最初,契丹灭亡渤海国后,在渤海故地设立了东丹国。东丹国的国主是耶律阿保机的太子耶律倍。辅佐耶律倍的有四个“相”,其中,左大相为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迭剌,右大相为渤海老相,左次相为渤海司徒大素贤,右次相为耶律羽之。

也即是说,在东丹王耶律倍之下有四个辅政大臣,其中两个是契丹人,两个是渤海人,是典型的契丹—渤海共治模式。而实际上辽人任用渤海贵族参与管理,主要是从羁縻、安抚渤海人的需要出发,本质上东丹国的政权主要还是掌握在契丹贵族手上。

为了防止渤海人反叛,契丹人对其实施了多次的拆分迁徙,较大规模的迁徙主要有两次,前前后后共迁徙渤海移民47万人之多。从迁徙的目的地来看,辽国主要是将渤海贵族和部族迁往契丹人统治力量强大的辽西和辽东半岛,进行拆分和插花安置,以便时时监视和分割管控。为了笼络、安抚渤海人,辽国贵族(包括皇族)甚至主动与渤海贵族联姻。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3)

上图_ 辽朝(907年—1125年)

对于辽国拆分、迁徙、同化渤海族的企图和措施,渤海族人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抵制和抗争,不仅有很多渤海人“亡入新罗、女直(即女真)”,还有一些渤海人坚持留在了渤海故地。而那些被迫迁入辽西和辽东半岛的渤海人,虽然处于契丹人的分割包围中,但仍不时起兵反抗契丹人的统治,如渤海人大延琳、燕颇、高永昌等都曾领导过反辽起义。同时,那些被迁徙到辽地的渤海人仍极力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坚持“聚众而居,骄然自异,不与他族同俗”。

女真人为了推翻契丹辽国的统治,也将渤海人引为盟友。完颜阿骨打以女真和渤海同为靺鞨人、都起源于肃慎古族为号召,以此来凝聚“女直、渤海本同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史载,阿骨打时期,辽属渤海人聚居地的“咸、宾、祥三州及铁骊、兀惹皆叛入女直”,掀起了辽地渤海人“率众归附”女真的热潮。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4)

上图_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

金朝对渤海人的安抚和同化主要表现在提拔重用和政治联姻上。在金朝中央权力机构中,很多渤海人都执掌大权,如杨朴为枢密院事,高庆裔为尚书左丞,挞不野、张浩领三省事及尚书令,张浩拜太师、尚书令。

在金世宗时期,甚至出现了两个女真人和两个渤海人四人共掌大权的局面。这不仅打破了女真人对朝政的独揽和垄断,也体现了金统治者对渤海人的充分信任和重用。在金朝地方治理组织中,很多渤海人担任管理地方事务的猛安、谋克之职。

在金代,渤海人的地位仅次于居于统治民族地位的女真人。《三朝北盟会编》有关于“先用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地位排序。女真人笼络渤海人还表现在女真皇室与渤海贵族的联姻上,在女真皇族和贵族与渤海贵族之间持续联姻,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在有金一代,总共有9位金朝君主,其中近一半是渤海女子所生。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5)

上图_ 金朝疆域

尽管金朝极力推进对渤海人的同化,以加速渤海人融入女真人的民族归化进程,但渤海人始终努力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作为渤海名门望族的大氏、高氏、张氏、王氏等家族之间始终保持着同族通婚联姻的习俗,勉力维持其民族血统的纯洁性。

因此,即便是渤海国灭亡后渤海族人屡屡被拆分迁徙,但他们仍被人视为一个民族特性突出的族群共同体,如宋人称其为“渤海靺鞨”,辽人金人称其为“渤海人”。但到了元代,“渤海靺鞨”“渤海人”的称呼就从史籍中逐渐消失了。那么,渤海族人到底去哪了呢?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6)

上图_ 高句丽、百济和新罗

前面已经提到,在渤海国灭亡时,一部分渤海人逃到了高句丽、女真等部族中,同化于高句丽和女真民族中。还有一部分渤海人留在了故地,随着历史发展,也早已同化于其他民族中了。还有相当一部分渤海人融合进契丹人、女真人中。

到了元代,蒙元统治者将汉化程度较高的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以及辽东中原一带的汉族人等统统视为“汉人”,而对于南方的汉人则称为“南人”。

在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更是明确将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等统称为“汉人八种”。也就是说,在元朝时期,渤海人已经融入北方“汉人”中了。

至此,渤海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彻底消亡,其民族主体陆续融入到女真、契丹、高丽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的各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中。

元朝以前的百姓(古代的渤海族人去哪了)(7)

上图_ 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渤海官人

关于渤海民族消亡的原因,固然有国破家亡、拆分迁徙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渤海人自渤海国建立之初、渤海民族形成之日起,在保持和凸显其民族特性的同时,也一直在积极主动地进行汉化。

在契丹、女真、高丽等东北少数民族中,渤海人是率先进行汉化,也是汉化速度最快、汉化程度最高的民族。汉化一方面推进了渤海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快速进步,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渤海族的民族特点日趋不明显。

总之,民族群体被拆散迁徙,民族聚居地的丧失,民族文化和风俗的淡化,这些都使得渤海人逐渐丧失掉本民族原有特性。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渤海族最终在宋元之际消失在茫茫的史迹中,汇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

作者:空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2〕刘迎胜 《“汉人八种”新解》

〔3〕王世莲 《渤海遗民与金之勃兴》

〔4〕孙炜冉 《辽对渤海人的移民及其安置》

〔5〕桑东辉 《道德风俗的嬗变与渤海民族的消亡——以渤海婚姻家族习俗为例》

〔6〕桑东辉 《金朝统治者对渤海遗民的招抚与同化——兼论渤海民族消亡的原因》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