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以国力强盛、社会物质财富极为丰盛著称,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公主,从小就锦衣玉食、骄奢成性,再加上观念的开放,其婚后生活也多不遵守礼法,不敬重公婆、夫婿,甚至搞起婚外情或下嫁多次。因此有唐一朝,朝中大臣多不喜与皇家攀亲戚,但却也有例外……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1)

《铡美案》看宋代驸马

京剧里有一出戏叫做《秦香莲》,戏的内容是说在宋朝时,湖广荆州地区有一位穷书生,名叫陈世美,他娶妻名叫秦香莲,他们生有两个儿子,年纪都很幼小,陈世美本人也上有父母。有一年,陈世美要上京赶考,秦香莲带着两个儿子送陈世美上路,一路上,夫妻二人恩爱非常。陈世美到了京城开封,也考中了状元。皇帝看到陈世美长得很英俊,就想招他为驸马,皇帝问陈世美:你有没有结过婚?陈世美一听说皇帝想招他为驸马,心里就起了贪念,便向皇帝谎报自己没有结过婚,于是皇帝把公主下嫁给陈世美,陈世美当然也成了驸马。自从陈世美进京以后,就从未曾跟他的妻子通过任何音讯,所以秦香莲在荆州,根本不知道陈世美生活得如何,也不知道陈世美在京城已高中状元并做了驸马的事。

秦香莲在荆州过了两、三年,她的公公、婆婆相继去世,秦香莲将公婆的丧事料理完后,便带了两个儿子到京城寻夫。秦香莲母子三人,一路上就像乞丐一样,沿途乞讨生活盘缠,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却打听到陈世美已经做了驸马,于是秦香莲带着两个小孩闯进陈世美的宅府里,见到陈世美后,陈世美却坚决不认秦香莲与两位小孩,反而叫人将她们赶了出去。不但如此,陈世美更深觉秦香莲是个祸害,她的存在,会危及到自己的前途,于是陈世美找了家中的家将韩琪,命其追杀秦香莲。终于,到了一个深”,在一个破庙里,韩琪找到了秦香莲母子三人,于是准备拔刀杀她们灭口,此时秦香莲母子三人只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韩琪此时心中也觉奇怪,心想:陈驸马为何要杀这位弱女子跟两位幼童呢?于是韩琪就问秦香莲: “汝等何许人耶?”秦香莲只好一面梨花带泪,一面委婉将实情全盘托出。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2)

戏曲铡美案

韩琪听到秦香莲的说词后,大为震惊,觉得陈驸马实在是泯灭人性,禽兽不如,竟然为了自己私自前途,要杀妻杀子,于是韩琪心中为之一软,实在不忍心下手。但是在宋代当时 “愚忠”观念下,韩琪也觉得未能完成驸马爷交付的任务,就是不忠之人,也就再没有颜面回去见驸马。所以韩琪顿感左右为难,杀秦香莲也不对,不杀也不对,最后,竟然拔刀自刎而死。秦香莲看到韩琪为她们母子而死,不禁大为悲伤,也深觉陈世美实在是没人性,于是心中顿生勇气,决定返回开封府,向当时的开封府尹(也就是当时开封市市长)包拯告状。

包拯,就是我们俗称的包青天,他详查了实情,知道陈世美所有的恶行作为后,便把陈世美骗到开封府衙门来审问,当然陈世美是坚决否认,可是包拯认为证据俱在,判定是陈世美谎报皇帝自己未婚才娶得公主,这在当时是欺君大罪也就是死罪;又,陈世美企图杀妻杀子,这是不仁,不仁,在当时同样也是死罪,所以包拯就在开封府的大厅中把陈世美当场处死。这便是京剧中 “包公案”系列诸出剧目之一,又称为 “铡美案”,剧名便是取自包公不畏当朝权势,“铡”了陈世美人头之意。

不喜欢和皇室结亲家的唐朝人

陈世美的案子发生在宋代,他为了想做驸马,冒了生命危险,也果真付出生命代价。但这种事情,在唐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唐朝人对于担任驸马这件事情,不但不羡慕,大多数还非常排斥。举一个唐代跟陈世美境遇相似可是结果却相反的例子。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当年的新科进士中,选拔一位当驸马,于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荐当年新科进士王徽。但是,王徽听到了这消息后,便赶快跑到宰相刘瑑面前,哭泣哀求说: “我王徽今年已经年过四十,年老体衰,又体弱多病,实在不适合匹配公主,恳请相爷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说,千万别招我为驸马。”这件事情跟宋代的陈世美似乎刚好相反,陈世美是拚了命想当驸马,而唐代的王徽是听说自己会当上驸马后,便赶快去向宰相哭泣,祈求宰相帮忙推托,就是不想当驸马,可见唐代当时的进士大多数是不想当驸马的。此外,在唐宪宗皇帝时,有一年,曾要求公卿大臣家中子弟来娶公主,结果公卿大臣纷纷托辞躲避,可见当时很多公卿大臣都很害怕娶公主,也害怕与皇室结为亲家。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3)

玉真公主影视图

不仅新科进士不欢喜娶公主,早在唐玄宗时,玄宗想把她妹妹玉真公主许配给方士张果(也就是民间传说中 “八仙”之一张果老),张果便跟他两位朋友王迥质和萧华说: “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畏也。”这句话意思是说:娶个公主过门,等于平白生出个官府来管你,这是多可怕的事啊?张果在说这话时,刚好皇帝派的使者也来到,说要将玉真公主许配给张果,张果便大笑不肯接受。方士,其实在唐代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连一个区区方士都不肯娶公主,可见当时人对公主的印象实在不好。

另外一件事是在唐高宗时,当时高宗皇帝想把女儿太平公主许配给薛绍,但薛绍的哥哥薛顗感觉到太平公主平时就气势强盛,是位被宠坏的骄蛮公主,非常担心弟弟的婚事。所以薛顗便问他的族祖薛克构的想法,然而薛克构也同样忧心地说: “俗话说:『娶妇得公主,无事生官府』,实在令人感到可怕。”

由张果跟薛克构的话都大同小异来看,这恰好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娶公主是一件既可畏又可怕之事,才可能产生类似谚语不断流传。既然社会上一般人都认为娶公主不是件好事而不愿跟公主结婚,所以唐朝的世家大族就更不愿跟皇室结为亲家。是故,在唐宪宗之前,没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过驸马。所以早在唐太宗时就曾经讲过: “我贵为天子,可是一般社会人士都宁愿跟门阀世族联姻,却不愿意跟我们皇室结为亲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唐太宗这点疑惑,一直延续了百余年之久,直到唐宪宗以后,才出现极为少数的士大夫、世家大族愿意与皇室联姻之例子,但也是极其少数。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4)

太平公主影视图

为保官位而联姻

士大夫跟世家大族不愿意尚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难。于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对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勋大臣的家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于世袭门第或世家大族的功勋大臣们,这些人因为出身没有世家大族那么名贵,也因为他们的地位,都是来于朝廷给的官名,所以为了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勋大臣们也就不得不接纳公主为妻或媳妇。一旦某个这类家族接纳了第一位公主以后,这个家族往往就会陆续接纳第二个、第三个公主嫁给自己家族的其他成员,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 “亲上加亲”之观念。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5)

所以有几个家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关系是非常密切,以下我们举数例:

一、 杨贵妃家族:杨贵妃本人嫁给唐玄宗,而她堂哥杨锜也娶了太华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杨国忠,也接纳万春公主与延和郡主为自己的儿媳妇;杨贵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杨鉴,也娶了承荣郡主。

二、中唐时帮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家族亦复如此:郭子仪儿子郭暧娶了齐国昭懿公主(即升平公主),郭暧的女儿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宪宗的正妻郭皇后;又,郭暧的另两位儿子郭鏦与郭铦,也分别娶了汉阳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则天皇后家族:武则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后,而武后的侄儿武攸暨也娶了她女儿太平公主;又,武攸暨的亲弟弟武攸止的女儿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爱的武惠妃;又武后的另外三位侄儿武三思、武承嗣、武承业,也分别纳了安乐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为媳妇。

四、此外像盛唐时干预朝政的韦皇后家族也是一例:韦皇后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给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韦皇后堂兄弟韦濯,也娶了安定公主,韦濯的孙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韦贤妃;又,韦皇后的堂侄儿韦捷,则娶了成安公主,以上是韦家的例子。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6)

像这类与李唐皇室数代联姻的家族例子甚多,以上仅举四个家族为例。这类家族的特点之一就是几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会名望的世袭门第家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权力来源,就必须不断与皇室联姻,来增加家族的政治地位

唐朝公主为何不受欢迎?

然而,何以唐人都畏惧娶公主为妻?这是有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唐朝的公主多半品德不佳:

不知道是否是李唐皇室家教不良,多数公主表现出的品德往往不好。如唐宣宗想把永福公主嫁给于琮,后来宣宗发现永福公主品行不佳,于是婚事作罢,也就是宣宗自己把婚约收回了。公主出嫁后的败德之事甚多,譬如高祖的女儿永嘉公主嫁给了窦奉节,却跟有妇之夫杨豫之乱私通。唐太宗女儿合浦公主嫁给了房遗爱,房遗爱就是太宗亲信重臣房玄龄之子,双方家族都是当时有头有脸的人物,但合浦公主竟偷偷和一位和尚僧辩机私通。唐中宗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前述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却又跟武崇训的堂兄弟武延搞在一起,她还曾当着上官婉儿面前脱去武延秀的下裳高谈阔论,荒唐行径极其夸张。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7)

除了公主结婚后与外人私通外,有些公主又有性情暴戾不法的。例如唐德宗的女儿义阳公主嫁给王士平,义阳公主平常就骄纵不可一世,驸马王士平忍无可忍只好抵抗,当然就会发生争吵,结果事情闹到皇宫里,被当时的皇帝唐宪宗知情了,宪宗大怒之下,先把公主关在宫中禁足,但也同样命令王士平囚禁家中,不准出王家大门一步以示儆戒,可见驸马真是难为。早在武则天时跟她女儿太平公主,她们母女俩的态度更是嚣张。话说武则天想把太平公主嫁给薛绍,却嫌弃薛绍的嫂嫂萧氏,还有薛绍的弟妹成氏两人,都不是门第贵族出身,于是武则天竟开出条件,要薛家将他们这两对夫妻先行离婚后才肯下嫁,武则天还说: “我女儿是什么身分地位,怎么可以跟那些乡巴佬的女儿当妯娌啊!”还好当时有人在旁边劝武则天说: “萧家好歹也是开国功臣萧瑀的后代,出身也不算坏”,武则天才打消想要人家离婚的念头。所以薛绍娶太平公主,反而差点使自己哥哥与弟弟的婚姻破裂,可见娶公主还可能对家族造成极大威胁。

二、 家庭礼仪的问题: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身分尊贵,所以下嫁以后,常常不肯用当时家庭礼仪来跟公公婆婆行家礼,反而要公公婆婆跟她行君臣之礼,也就是要公公婆婆来拜见媳妇,这实在违反家庭伦理的礼仪。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礼节的民族,一个媳妇嫁到家里来,却完全违背家庭的礼仪,公公婆婆不敢把公主看成是媳妇晚辈,反而是把嫁进来的公主当成自家老祖母一样的孝敬,这在公公婆婆心中,其实又何尝是滋味?唐太宗的女儿南平公主嫁给宰相王珪的儿子王敬直,王珪便说: “当今皇上(指唐太宗)是位有道明君,皇上向来遵守法度,所以我也要让我家公主媳妇遵守家庭礼仪,我想皇上不但不会罪怪我,反而会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成全国家礼仪啊!”于是王珪要公主按媳妇礼仪拜见自己,当然也接受了公主的拜见。但这在当时,不过是件例外,因为在王珪以前,公主媳妇向来是不拜公公婆婆的,所以太宗听到这件事情后也非常高兴,下令说:以后公主都要拜见公公婆婆。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8)

然而事实上,公主下嫁后,对公公婆婆仍旧不肯拜见。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时,曾下诏书说:公主下嫁后仍需要拜见公公婆婆。可见太宗以后到高宗此时为止,做人家媳妇的公主,仍照样不拜见公公婆婆,所以高宗才必须下诏再特意强调一次。但这次诏书也未必发生功能,因为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时又再下一次命令说:“按旧例都是公公婆婆拜见公主,而公主媳妇也不回礼,所以朕希望礼官们能制订相关的拜见礼仪。”此后,还是有好几位皇帝下过类似诏书。一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万寿公主出嫁,宣宗还特别告诫万寿公主要守做媳妇的礼仪去拜见公公婆婆,可见当时公主媳妇不拜见公公婆婆实在是很普遍的现象。公主自恃是皇帝的女儿,身分尊贵,所以对公公婆婆常视之为 “臣”,而自视为 “君”的家族成员,这种心态常会让公公婆婆跟驸马造成一种委屈感。

前面已经说过,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有一年,郭子仪生日,他的儿子、女儿、媳妇全都去拜寿,但唯独升平公主不肯去。郭暧见状就很生气,督促升平公主快点动身,升平公主就生气说:“我是君,他是臣,哪有君跟臣拜寿的道理?”就硬是不去。郭暧就更生气地说: “连皇太子都跟我父亲去拜寿了,妳身为媳妇,为什么不去?”然而升平公主仍旧是不肯去,于是郭暧盛怒下,就打了升平公主一巴掌。升平公主平时骄蛮惯了,受不了这种气,就哭哭啼啼地跑去跟皇帝父亲告状,此时郭子仪听了这消息,吓了一大跳,顾不得满是前来拜寿的贺客临门,就绑着郭暧,送进宫中求见唐代宗,要向唐代宗道歉。代宗笑着安慰郭子仪说: “我们做长辈的不装聋作哑,怎么互相当亲家呢?”还安慰郭家父子,没有对郭家父子追究。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9)

以郭子仪的例子看来,又有哪个家族愿意娶公主为媳妇呢?这种媳妇若进了门,那真成了家中的老祖宗老佛爷了,所以谁家愿意娶公主为媳妇呢?

三、公主下嫁后设有公主府,驸马不过是府内的附庸:

在唐代,普通的公主封邑是千户,有时恩宠高的公主还可封到一千四百户。所谓封邑的户数,实际上就是中央政府将这些户数的赋税,都送给公主花费,所以公主等于是有薪俸的,她拿的是政府丰厚的津贴。此外,公主设有公主府,公主府里面有邑臣,也就是她有下属官吏归她指挥。根据《唐六典》记载: “公主府有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财货出入、田园征封之事,其制度皆隶宗正焉。”此外,皇帝在公主出嫁时还会赐给奴仆,这些奴仆人数数量不受限制,所以公主下嫁有很多陪嫁的仆人与财货。此外,公主下嫁,皇帝必定会为公主盖一间新宅第,这些新宅第有些是觅地新建,也些则根本就将驸马原先旧家拆了重建,所以公主下嫁,嫁妆非常丰渥。也就是说,公主下嫁是带了大量的财产与官吏、官署、仆人一起进门,所以做驸马的人住的房子就住在公主府里,公主府的一切财富,官吏、奴仆,都是属于公主,由公主直接指挥,所以驸马在公主府中的地位类似附庸般,完全没有主权。

又,如果公主死亡,驸马尚要为公主守三年丧,而唐代毕竟还是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驸马在家中似乎缺少男性的尊严。所以做驸马的人心中内心感受,多半不愉快,在这情形下,哪个男人愿意做驸马呢?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10)

四、 当了驸马反而不容易升官:

唐代,一个男人娶了公主以后,便有了 “驸马都尉”的官衔,于是简称为驸马。一般来说,驸马与公主结婚后,都会立刻加上一个 “三品员外官”的官衔。三品,在唐代是很高的职阶,唐代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官,因为按唐代惯例,除非真的如郭子仪般立过天大功劳,否则一、二品的高官官阶,是不会轻易颁赐给官员的,所以可说三品官已是唐代的最高官阶。但是 “三品员外官”则不然,唐代所谓”员外官”,是指原缺以外的官,也就是正式编制以外的官,只是个编制外的虚衔,不是个正式的官。唐玄宗以后,员外官又改称为“检校官”,凡是任何一个官位,哪怕是上至宰相的大官,只要是加上”检校”两字衔头,就根本只是一个虚衔空位而已,即令是检校宰相,一样没实权、没薪俸,也不能去任何单位上班。所以驸马虽然有官衔,但也只是个虚的官衔而已,根本不能算正式官吏。

唐朝的太平公主怎么死的(为什么唐朝的公主不受欢迎)(11)

当然,如果皇帝对某位驸马有恩赏或有意提拔的话,他仍可以当正式的占缺官员。但是翻一翻唐代众多驸马历史来看,唐代一共有210位公主,结过婚的130位,这中间只嫁一次的有100人,有再婚也就是“二嫁”的有27人,至于 “三嫁”的有3人,所以总共驸马人数该有163人。但是,这163人最后能做到位极人臣的宰相,大概只有2人;其他能做到部长级的九卿级官员,不会超过10人;剩下的驸马,则多半是没有正式的一官半职。所以做为一位唐代的驸马,在政治仕途上其实并不是很顺利。皇帝跟驸马的关系是岳父跟女婿,但是这种翁婿关系跟民间是不同的,在民间,这种翁婿关系是很密切的亲戚关系,但是在皇宫中,皇帝跟驸马的翁婿关系却是非常淡薄的,因为这种关系,与其说是亲戚关系,不如说是另一种的政治关系,所以皇帝不会特别照顾女婿当官以免平添政治是非。再加上这些肯来尚公主的驸马,几乎都是学识才能不高的人,所以他们的政治仕途通常不是很好。于是对于当时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来说,驸马,并不是个能在政治上能飞黄腾达的升官快捷方式,因此他们对于当驸马也是兴趣缺缺。

以上四个因素,都会使唐代人对驸马身分毫无兴趣,敬而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