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仔戏儿时最爱看“鬼仔戏”,它的雅号叫“单人木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手在民间周群受伤?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手在民间周群受伤(高手在民间四章)

高手在民间周群受伤

鬼仔戏

儿时最爱看“鬼仔戏”,它的雅号叫“单人木偶”。

一条扁担,就挑起了一个戏班。

一张方桌搭起的舞台上,杖头木偶们演绎着悲欢离合、金戈铁马与喜怒哀乐。

一座村庄端坐在台前。让一口方言俚语与诙谐唱腔,掀起一片片笑浪。

那时,我和小伙伴的兴趣不在台前,而在台后。

幕后只有一个人。生、旦、净、丑是他,唱、做、念、打是他,吹、拉、弹、唱还是他。

出神入化的表演,令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60年过去。我回到故乡时,又听到了鬼仔戏的锣鼓声。

我不禁穿过熙攘的人群,绕到台后偷看。

表演者竟是我的童年玩伴。

他已是木偶名艺人,听说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呢。

我们的眼光相碰时,我发现正深情吟唱的剧中人的手,意外地抖动了一下。

两头白发在鉴定着,我们都老了。

濒临失传的鬼仔戏当然也老了。

不过,令我最高兴的是,在我童年玩伴手中——

鬼仔戏又继续年轻。

刀劈生鸡蛋

一只生鸡蛋,在一把刀上跳舞。

那只持刀的手,把鸡蛋抛上去,又接下来,抛上去,又接下来。

突然,落下的鸡蛋砸在刀口上,洁白的蛋清顺着裂口流淌。

被持刀的人顺手在桌上画成了一个心形的图案。

然后,蛋黄顺流而出,成了图中那颗鲜亮的心……

在看到这段视频之前,没有几个人能知道,世间竟有这样精妙的绝技,竟有这样身怀绝技的人。

可是美国人却早就知道了。

那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第一次访华前夕,打前站的黑格将军提出想看刀劈生鸡蛋。

接待方面,花了许多功夫才终于找到。

原来,旧上海只有锦江饭店一位老师傅会弄。可是,这时他已被含冤关进提篮桥监狱去了。

在荒唐的时间,以荒唐的罪名,关到荒唐的地方去了……

现在,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这段视频。

都可以欣赏这位师傅的传人的精彩表演。

我深深为这绝妙的技艺而震撼,为视频背后的故事更深地震撼。

但愿这样的绝技,这样的高人,更多的涌出吧。

不过,这样的年代,绝对不能再来!

空手打鼓

戏台边,坐着一个打鼓的人。

不是乐队,他只是观众。

手中没有鼓棰,手下也没有鼓。他只是用一双空手击鼓。

一会儿密锣紧鼓,铿锵激昂;一会儿轻敲慢板,悠然舒放。

每一下都击得恰到好处,每一棰都敲到了点子上。

或到高潮处,他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执着空棰的双手尽情挥舞。

差一点,就跳起来了。

台上的剧中人,伴随着他的鼓点,挪步,甩袖,奔走,翻腾,诉说,吟唱,壮怀激烈或长吁短叹……

当然,剧中人只会同乐队配合,不会听从他的鼓点。剧中人不理会他,就当他不存在一样。

他也知道没有人听他。也不管有没有人听他。

甚至面对台下伸出一些内涵丰富的手指,他也视而不见。

他只是在剧情中得到陶醉,在配合中得到满足,在挥洒中得到快乐……

竟然有这样的人!

爱可以爱到如此痴情,迷可以迷到如此投入,醉可以醉到如此忘我。

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群中,在我们世上,这样的人太少了。

看到这段视频时,我始是可笑,继是可怜,再是可鄙,又是可惜,后是可惊……

最后是知道:我错了……

台侧有戏

谁说传统戏曲后继无人?

请看台侧那个人。

那个与舞台中间的主角演着同一台大戏,却不着戏服不用化装不拿道具的演员,只有两三岁。

他的表演被侧幕遮挡着,台下的人看不到,只有候场的演员才能看见。

只有同在台上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才能看见。

只见他唱做念打,演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把台中的主角模仿得如此逼真。

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竟如同一人。

亮相、出手、踢腿、趟马、耍枪、对打,做得一丝不苟。

金鸡独立时,明知站立不稳,就把手扶在音箱上……

锣鼓声中,身边不断传来令人笑喷的声音。

是惊讶?是惊奇?是惊喜?是惊赞?

为了见证这难逢的一幕,有人情不自禁地录下了珍贵的视频……

谁说传统戏曲后继无人?

他就是那个人,那群人,那代人。

戏曲艺术的接班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大有希望、有大希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