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仅仅传达出伤感吗?昨天,武汉专家在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梦想与生命”论坛上,新解这首《清明》诗。

在很多人眼中,这首诗为清明这个节日定了个基调—“欲断魂”。说起清明,去陵园墓区祭祖,拜祭逝者,再加上这个时节又是阴雨纷纷,清明节甚至被当做中国的鬼节之一,往往传达出伤感、阴森的气氛。

清明节雨纷纷说明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有什么内涵)(1)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新文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往往被人忽视了。这两句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向,一是“少年”,二是“酒”。前者代表了生命的活力,后者则是现世生活的畅快、恣意和张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玉德说,当今社会,要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传统丧葬形式的执着,应该大力提倡“生命不死”的观念。

“即使死亡,精神和物质也都可以‘不死’。”王教授说,人死了,他的文字、思想还留在世上,这是精神不死;人死了,躯壳成了不同的物质形式,通过重新整合,始终还在地球上,这是物质不死。

在很多人眼中,这首诗为清明这个节日定了个基调——“欲断魂”。说起清明,去陵园墓区祭祖,拜祭逝者,再加上这个时节又是阴雨纷纷,清明节甚至被当做中国的鬼节之一,往往传达出伤感、阴森的气氛。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新文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往往被人忽视了。这两句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意向,一是“少年”,二是“酒”。前者代表了生命的活力,后者则是现世生活的畅快、恣意和张力。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玉德说,当今社会,要化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对传统丧葬形式的执着,应该大力提倡“生命不死”的观念。

润州二首(其一)

【原文】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释

⑴润州:今江苏省镇江。

⑵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

⑶大抵:大略。

⑷可怜:可羡慕。这两句说东晋、南朝士人最为旷达风流。

清明节雨纷纷说明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有什么内涵)(2)

【作品鉴赏】

《润州二首(其一)》通过描写出了江南秋色广阔无边的景象,表达了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这是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

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清明节雨纷纷说明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有什么内涵)(3)

《润州二首(其一)》联想前代人事,吊物怀古,表达了世事小伙子桑的感慨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

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杜牧

清明节雨纷纷说明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有什么内涵)(4)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清明节雨纷纷说明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有什么内涵)(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