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店小二招呼进店的旅客:“客官,您是打尖儿还是住店啊?”

东西南北古人安排坐席有什么讲究(古人常说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1)

住店,顾名思义,就是要在这里住宿休息了。那么稍微一推论,我们就会明白,打尖儿的意思就是出门在外在途中吃饭稍作休息的意思。

那么,打尖儿一词从何而来呢?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打尖”乃系“打火”之误。不知在哪个朝代,人们将一日三餐中的午饭,因其正值日中之时,所以称为中火。后引申为旅途中的某一餐曰打火。后来传着传着,不知什么缘故,将打火叫成了打尖。一说《水浒传》中有:“你母子二位敢未打火,叫庄客安排饭来。”所以,是不是自施耐庵以后有人抄书把打火一词给抄错了?哈哈。

还有一说是:打尖是一个动作词。古时候的客栈,像小说里描写的那种驿站。古人骑马前往远地,半路需要让牲口吃点东西歇息一下,店小二会将客人的马牵到后院,把缰绳栓到削尖的木棍上插入地下,这个动作叫做“打尖”。而客人同时呢,也会在店里吃点东西,稍微休息一下。久而久之,“打尖儿”就成了客人吃饭的代名词。

打尖是打发舌尖的意思,因为舌尖能感受到的味道是最多也是最丰富的,因此当饿了的时候,就会吃些东西垫一垫肚子,所以,旅客中途吃饭休息叫打尖。嗯,这个说法,怎么听着都像是我们现代人音译过来的。

听说现在在中国部分地区还沿用有“打尖”这个词,也不知道是哪里。

以上内容皆本人从网络上搜罗而来,对真实性不做考究。

古人说人有三急,我们现代人大多理解为“屎尿屁”,实际为“内急,性急,心急,”

影视剧里常说的株连九族是哪九族呢?比较大众的说法是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挺残忍,但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株连九族"事件确实寥寥无几。

三长两短我们现在常来形容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故和灾祸。在古代是来形容棺材。棺材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盖因人死后才入殓上棺盖,所以盖忽略不计,故为三长两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