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礼记·月令》中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
野生半夏群落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375首(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这众多的经方中,其中以它命名的就有21方,《伤寒论》113方中,有“它”的正方18方,《金匮要略》245方中含有它的正方和附方一共有32方,除去重复方后,则含有“它”的方共有44方。
半夏
半夏圆球形块茎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
采收加工: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能与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用法与用量: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注意:半夏及其所有炮制品都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民间称半夏为“三步跳”,因为半夏有毒,使用时要慎重。
半夏生品“戟人咽喉”,对局部有强烈刺激性,生食能使人呕吐,舌、咽、口腔产生麻木、肿痛、张口困难等。
现代研究半夏其“毒”:其实只是它的刺激性,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毒性。半夏其刺激性成分主要为蛋白和草酸钙结合形成的针晶复合物,即“毒针晶”。炮制所用辅料8%白矾或pH>12的碱水炮制可以使毒针晶晶体破坏,毒蛋白溶解变性,使其刺激性毒性降低。
半夏药材
法半夏
法半夏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
法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常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
姜半夏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
姜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效:温中化痰,降逆止呕,常用于痰饮呕吐,胃脘痞满。
清半夏
清半夏为半夏的炮制加工品。
炮制: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或煮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
清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常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半夏花序及佛焰苞
半夏的临床应用
1、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本品味辛性温,善燥除湿浊而化痰饮,并有止咳作用,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升尤善治脏腑湿痰。治痰湿雍肺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与陈皮、茯苓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作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治寒饮咳喘,痰多清稀,夹有泡沫,形寒背冷,常与温肺化饮之细辛、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伤寒论》)。治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甚则呕吐痰涎,痰厥头痛,可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健脾除湿,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2、呕吐反胃
本品入脾胃经,擅燥化中焦痰湿,以助脾胃运化,又能调中和胃,有良好的止呕作用。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使用。因其性温燥,善除痰湿饮浊,故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为适宜,常与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配伍性寒清胃火大黄连,亦可治胃热呕吐;配石斛、麦冬,可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用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其化痰和胃之功,还可用治痰饮内阻,胃气不和,夜寐不安,可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如半夏秫米汤(《灵枢·邪客》。
3、胸脘痞闷,梅核气
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治痰热阻滞所致心下痞满者,常配伍干姜、黄连、黄芩等,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伍瓜蒌、黄连,可治痰热结胸,症见胸脘痞闷,拒按,痰黄稠,苔黄腻,脉滑数等,如小陷胸汤(《伤寒论》);治气郁痰凝之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可与紫苏、厚朴、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痈疽肿毒,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瘿瘤痰核,常与海藻、香附、青皮等同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之效,如通气散坚丸(《外科正宗》),治痈疽发背或乳疮初起,《肘后方》单用本品研末,鸡子白调涂;或本品用水磨敷,有散结、消肿、止痛之效;治毒蛇咬伤,亦可用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半夏幼苗(卵状心形叶)
半夏功效的各家之言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名医别录》:生微寒、熟温,有毒。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本草图经》: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
《药类法象》: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食。治太阴经痰厥头痛,非此药不能除也。
《本草衍义》: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制水。《经》曰:湿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壹两碎之,半夏汤洗,与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已。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属土。仲景用于小柴胡汤,取其补阳明也。岂非燥脾土之功,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又诸血证禁服。仲景伤寒渴者去之,半夏燥津液故也。又妊妇姜炒用之。
《本草思辨录》:半夏味辛气平,辛则开结,平则降逆,为治呕吐胸满之要药。呕吐胸满者,少阳证也,故小柴胡汤不能缺此。推之治心痞、治腹胀、治咳、治咽喉不利,一皆开结降逆之功。要其所以结与逆者,由其有停痰留饮,乘阳微以为患,半夏体滑性燥,足以廓清之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每用一两,煎汤两茶盅,调入净蜂蜜二两,徐徐咽之。无论呕吐如何之剧,未有不止者。盖古人用半夏,原汤泡七次即用,初未有用白矾制者也。
《得配本草》:配秫米,和营卫;湿去故也。配猪苓、牡蛎,治梦遗;配白蔹,治金刃入骨。入苦寒药,能散火;辛以散之。入气分药,和中气;湿气去,中气和。入阴分药,散郁热;辛以散之。佐滋阴药,能开燥。湿热下行,则脏腑润。佐竹茹,治惊悸;痰聚经络则心惊。佐蒌仁,治邪热结胸;佐芩、连,治火痰;老痰;佐姜、附,治寒痰、湿痰。
半夏成株(长圆狀椭圆形叶)
附:中药之“毒”
在中医药理论中,疾病生成就是体内平衡被打破,所以中药治病的本质就是以偏治偏,如以热之偏性治疗寒病。中药之效即为中药之偏,亦现之所谓“毒”。古人在临床应用中,早就意识其“毒”,所以相应产生了中药的炮制减毒、配伍减毒、以及非常重要的中病即止(药性猛烈的药物,若病大体已去,就要停止该药,或选他药继续调理),来驯服种种“毒”成为他们手中的治病良药,仲景就多用生半夏,用炮附子。■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自药用植物图鉴、《中药学》教材、2020年版《中国药典》、北京中医药大学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