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著名历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1)

裴注《三国志》

史料白纸黑字,记载非常明确。此记载从晋代传承至今,历经一千多年,没有任何一朝一代有历史学者进行质疑,更谈不上否定了。(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2)

《三国志》影印件

今天,有一部分网友,在各个网络平台上,对于习凿齿人品和作风进行大肆污蔑构陷,意欲通过抹黑他本人形象,对他的著作进行否定,彻底影响人们对他历史记载的认可度。(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3)

这群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认为习凿齿的记载与传统的认知“南阳郡与南郡‘汉水为界’”是矛盾相冲的,他们认为南阳郡邓县是不可能跨越汉水管辖汉水南岸的隆中的。

言下之意,南阳郡管辖汉水对岸的地方,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因而是不可能的情况。南阳郡不能跨越汉水管辖汉水另外一边。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子呢?

我们来拿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的史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主持绘制的汉代地图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讨论没有任何争议的郡界部分(即与隆中无关的区域)。

事实上,南阳郡与其他郡并非“汉水为界”,南阳郡跨越汉水管辖对岸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在汉水的上游,南阳郡与汉中郡交界之处。这里的武当、阴县、筑阳、山都等县地的汉水并不是界线,其界线跨越了汉水,来到了巴山之中。(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4)

说到这里,这群人要反对了,说汉水为界仅指南阳郡与南郡交界之处。

好吧!笔者只是拿证据证明南阳郡能跨越汉水管辖对岸,所谓的不能管辖汉水对岸是伪命题而已。那么,南阳郡与南郡真正的交界之处是不是就不能跨越汉水管辖对岸了呢?

非也!在南阳郡与南郡交界之处的南郡邔县、宜城、鄀县之地,汉水也并不是两郡之界线。两郡之界在汉水的东岸。(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5)

这时,这群人又会跳出来,说汉水为界指的仅仅是南阳郡与南郡在正东正西流向的汉水的地方,那些地方汉水流向为东南向的,不符合“汉水南北划界”的条件。

行吧,我们再来看看哪段汉水才符合正东正西流向这个必备条件。

这些人说,从今天的谷城茨河县到襄阳的渔梁洲这段汉水,就是正东正西流向。

研究这个问题,只能放大地图,看整段汉水的在南阳郡与南郡交界之处的局部。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段汉水也是曲折的,弯来绕去,并非正东正西流向。即便考证的汉水古道,也不是正东正西流向。(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6)

看来,这些人说的南阳郡与南郡在茨河到渔梁洲这段“汉水为界”观点完犊子了,因为不符合他们设定的苛刻条件嘛。

所谓的汉水为界,只能选取更为精确的“正东正西流向”那一段了。古人认为哪段汉水,才是真正的所谓的“正东正西流向”呢?

这里,笔者为什么要强调“古人认为”呢?因为历史记载是古人之作,所谓的“正东正西流向的汉水为界”也应该站在古人的认知立场上。

答案是,只有今襄阳城北的那处河道,勉强能算“正东正西流向”。古人的方位认知 与今人不可能总是达到一致的。

今人有手机,自带指南针,或者都可查看统一的地图。有这样的科技工具加持下,今人的方位认知是准确的,也是一致的。而古人显然没有这个条件,他们主要靠经验来判断,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看法。

为什么古人认为襄阳城北边的那段汉水,才是“正东正西流向”呢?这是从襄阳城的建造上看出来的。

襄阳城北门临汉水,东西城门朝向与汉水保持同一个方向。既然汉水流向同襄阳城西门东门平行,当然作为建造襄阳城方位参考的这段汉水也就是所谓的“正东正西流向”了。(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7)

古人默认此段汉水为“正东正西流向”,襄阳城的城门朝向都是东西南北正方位,所以很多地理地名以襄阳城(或此段汉水)为参照物来记载,方位都出现了较大的误差。

如隆中,本在襄阳城西方略偏南处,古人偏偏多记载为“襄阳城西北”。连清代到民国的地图,都这样绘制,居然把“泥嘴镇(今卧龙镇),画到了襄阳城的西北方位”。(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8)

头条上有人经常发文,称根据古历史记载,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今天的襄阳城西北已经跨越了汉水,在樊城西北边。这里并没有隆中,所以“史载隆中是不存在的”。而今天的襄阳古隆中,因为不在历史记载的西北方位,所以是假的。

真是服了这些人。以今天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待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古人的记载。他们完全忘了,古史是古人写的,不是今人写的。你不设身处地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永远得不到同古人心目中认知和描述一致的答案来。

话题扯远了。笔者说了这么多,也就是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汉水为界,南边为南郡,北边为南阳郡,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这里的汉水,指的仅仅只是襄阳城北,从万山到渔梁洲这段的汉水。万山以西,并不是以汉水为界,应该是以襄阳西山为界。

——

万山以西到茨河这段汉水的南岸一带,是个地形非常特殊的地带。

其特殊在哪里呢?

这里是南阳郡与南郡交界之处,但是这里地理环境很复杂。这里并不是一片平坦空旷的区域,这里除了有一条汉江流过,还有一条山区带从西至东连接到万山。这条山区带,因为在襄阳之西而被称作襄阳西山。但这条山区带,在汉代并不是襄阳县之地。

汉水从谷城流过这里,在万山处与襄阳西山形成了三角形夹角。古汉水在万山之西的山区山脚下流过,再加上秦时万山到檀溪一带并没有修筑老龙堤,这一带尚有汉水、檀溪水、襄水、鸭湖阻隔,从襄阳城去到万山以西的汉水南岸,从陆上走交通很困难。

所以《元和郡县志》曰襄阳无西,即西汉新建的襄阳县管辖不到万山以西的那片并不是很大的汉水南岸边角之地。(如图所示)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9)

懂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南郡先于南阳郡建立六年。可能是因为盆地地形的天然屏障作用,给秦国人夺取楚国的南阳之地造成了困难。秦国军队并没有一开始就踏入南阳盆地,而是绕了过去,来到了楚国的荆州南郡地区,先把这里给侵占了。

秦国占领这里的楚地,就把这里设置为南郡。然后,秦国人以此处为据点,渡过襄阳处的汉水,配合北边的秦军一起进攻楚国的南阳地区,用了六年,才把这里也占领了,设置为南阳郡。

正是因为隆中一带的地形复杂,受襄阳西山宽广山区的阻隔,秦国人在设置南郡时,其北边的边界(中庐县北界),也就只能抵达于襄阳西山。秦国军队北上伐楚,不可能翻越襄阳西山,又北渡汉水,只会绕过襄阳西山,直接从襄阳城处渡江。

南阳郡管辖过襄阳吗(南郡与南阳郡交界之处的特殊地形是郡界之争的源头)(10)

正是因为秦国占领楚地,有这样一个从南往北的战略策划,先进攻荆州建南郡,后进攻南阳设立南阳郡,所以襄阳西山的屏障作用便凸现出来。襄阳西山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南郡的北边边界,当后来南阳郡建立时,这个界线便保留了下来。

古人划界,喜欢以山川形便。山区如果不是因为隆中一带既有汉水,又有山区,而是只有一条汉江隔开着两郡,那么一定就是纯粹的汉水为界。在既有汉水又有山区的情况下,因为山区的屏障作用更优于河流,所以二者取其一,只能选择山区作为划分两郡的标准。

反观某些反对者的观点,拿不出像样的依据,讲不出来道理,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他们只会一再地强调汉水为界,在没有任何明确记载汉水究竟哪段为界的情况下,说一千遍一万遍又有什么说服力呢?不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胡搅蛮缠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