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黄佳琪 王佳

4月27日,杭州公交集团公开征集市民家庭中具有时代特色和纪念意义的与公共出行工具有关的收藏品,可以是实物(比如老物件、票据等),也可以是影像资料(比如老照片、老视频等)。

今天(4月28日),小时新闻收到了第一份收藏品,属于公汽出行时代(1922-2012)的票据,是杭州陈香玲阿姨收藏的公交月票。

去杭州茅家埠怎么去(从武林门到瓶窑车费3毛6)(1)

舍不得月票上的照片,那里藏着青葱岁月

“那时候多年轻啊。”看着照片里年轻的脸庞,陈阿姨笑得很灿烂,“才三十多岁,就是原本的样貌。”

这一张照片里藏的,不仅仅是陈阿姨的青葱岁月,也是杭州公交的一段往事和历史。

说起来留着这张公交月票,陈阿姨说就是“毛欢喜上头的照片”,“我想噶张照片照得毛好得嘞,撕下来的话会不会坏掉啊,索性就和其它的布票、粮票一道儿收起来藏在那里。”倒也不是特意收藏,这次听妹妹讲杭州公交正在征集老物件,“她问我老月票有没有的,我就想起有的呀。”

自己偶然间的举动,可以见证一下以前的历史,陈阿姨有些开心。

那段虽然有些辛苦,但是年轻、充实的时光,也借着这两张公交月票,被回忆起来。

每周乘车往返杭城与瓶窑,13路公交深深刻在记忆里

陈阿姨是老三届毕业生,七十年代分配到了瓶窑大观山果园工作。“我先生刚去那边工作的时候,马路还没有修好嘞。”很长一段时间里,陈阿姨和她的同事,都是每周往返杭州城和瓶窑一次。

去杭州茅家埠怎么去(从武林门到瓶窑车费3毛6)(2)

“早上五点多就要从家里出发了,公交车要坐一个多小时。”陈阿姨住在庆春坊一带,要去武林门坐车,“从武林门开始有18个站头,大观山有一站,下车后再走一段路就到了。”

陈阿姨坐的是13路公交车,往来在武林门和瓶窑之间,那时候公交车按站收费,每站两分钱,她从武林门到大观山果园需要3毛6分钱。

除了公交月票,陈阿姨还保留着一面“慢”字小红旗。

她说这就是当时售票员手上拿着的那面小红旗,“那时候的杭州,马路哪里有这么宽,公交车、自行车、行人都是混在一起的。”售票员会背着挎包一路吆喝,手上举起“慢”字小红旗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去杭州茅家埠怎么去(从武林门到瓶窑车费3毛6)(3)

陈阿姨还记得,那时候工资一个月才15块钱,“实际上从家里到武林门有两站路,坐车的话要4分钱,舍不得,就早点起来走过去。”

为了省钱,年轻时的陈阿姨还骑过自行车去瓶窑上班,“哎哟,最快的时候也骑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棉毛衫都骑得湿答答了。”

每月月票5元,本人乘坐不限次数

那会儿公交班次少,来回瓶窑和杭州之间,周末时间也不充裕,一周只能休息一天,“回杭州了嘛,就要娘家婆家都要回一下,时间很紧张的。”

再后来时间到了1979年,陈阿姨结婚有孩子了,就和果园申请,每天回家。

于是陈阿姨买上了杭州市人民交通公司推出的公交月票,因此有了保存下来的这些公交月票。“那时候月工资涨到了40元,买月票条件也算好的,要5块钱一张。”这张月票,其他人不能借来乘坐公交车,只能本人专用,每天不限次数,上车后,陈阿姨需要把月票给售票员看下,并核对过照片,才能乘坐。

每天往返很辛苦。那时候坐车是什么景象?人挤人。“挤是很挤的,大家都冲上去抢位置,要不然要一路站到底。也有男同志让座给女同志、年轻人让座给老年人。”乘公交时,挤不上也是有的,所以大家不仅都要赶早,功课还要做得好,“得根据时刻表做好功课再出门,公交时刻表上把站名、时刻、间隔都写得清清楚楚。”

挤公交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陈阿姨工作调回了杭州,“后来就骑自行车上班了,我后来单位在卖鱼桥那里,武林门过去坐车要换公交反而不方便的。”

如今,陈阿姨说大观山果园貌似没特别大变化,“后来那边公园(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好了,我们也回去过的,我们之前住过的宿舍办公室还在的。”但是早年乘车经过的那一路农田,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取代。

武林门到瓶窑的出行故事还在继续。你是否也有和杭州公交有关的老物件?或者心里藏着那些年发生在杭州公交车厢里、站台间的故事?欢迎来小时新闻客户与大家分享。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