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天,我军由战略转移转向战略进攻,全国胜利已成定局。宁阳全境已大部解放,形势一片大好。

个旧剿匪故事(大槐树歼匪记)(1)

盘踞在花观的以伪乡长黄伯武为首的还乡团武装,经过添福庄战斗、岗子战斗的打击,如惊弓之鸟到处流窜,为了逃避覆灭,由花观转入南山,但这伙匪徒仍有近50人,38条枪,一挺“伯拉林”轻机枪仍在他手里。

我武工队虽有壮大,但还吃不掉他,这对蒋集七区全部解放和我区委、区政府进区工作是个很大的障碍。经请示后,宁阳县委立即决定,以县大队为主,七区武工队协助,尽快消灭这股匪徒。

个旧剿匪故事(大槐树歼匪记)(2)

我们首先为县大队提供了如下情况:

这股匪徒夜宿靠山村大宁家庄,早五点准时下山到大槐树村,驻扎办公。伪乡公所(包括伪乡长、乡队长及办公人员和卫队)住在村中间一个地主四合院里,机枪班住保公所(这个村大,有保长),另两个班住村东部四、五个农户家,他们早六点吃饭,七点下操训练。

按照县委部署,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张立信带两个加强连(约240人,每人大枪一支,子弹80发,另配“捷克式”轻机枪两挺),于1948年5月14日进驻七区,经商定,采取“进村设伏,关门打狗”的办法消灭他们。

根据区委提供的情况,张立信带领部队于5月15日夜四点,潜入大槐树村,两个连的兵力分别埋伏在敌人驻防的三个点的周围农户里,并抽出一个排,潜伏在村南山沟以防敌人向南逃窜。指挥部设在村中间一个地主二层门楼上,对全村一目了然,并进行了严密封锁。

个旧剿匪故事(大槐树歼匪记)(3)

大槐树村

给七区武工队的任务是,设伏在村北路旁小庙里,准备截击突围的敌人,在村内战斗未打响之前,不准有任何行动惊动敌人。

七区区委书记许希亮和区队长李光尧按照命令,将全体队员带入小庙。一切设伏就绪,就等敌人早晨“上班入网”了。

约五点钟,一个贼兵背着一支湖北条子大枪,漫不经心地朝小庙走来。

李光尧很着急地说:“敌人已经进村了,战斗为什么还没打响?!”

许希亮:“可能时机不到,部队有意放过这个小卒子,他要不进庙我们不理他,如果要进庙就抓活的,既不让他跑掉,又不能开枪,要执行命令顾全大局。”

李光尧点了下头,同时命令队员打开庙门,一来麻痹敌人,二来躲在门后也便于抓捕他。

这个贼兵不但没有任何戒备,反而得意忘形地边走边唱起“拉魂腔”来,戏意未尽,就到了庙门。

个旧剿匪故事(大槐树歼匪记)(4)

这正是他的岗位。他转身向外一腚坐在门槛上,两手抱枪,不高兴地说:“这是当的什么兵呀!……”

多么好的下手机会呀!

许希亮作了个手势,李光尧即从门后跃出,来了个“饿虎捕食”,把他扑倒在地,两手掐住脖子。他刚想张嘴喊叫,二班长将一块毛巾塞进他的嘴里,一声没吭当了俘虏。

刚刚处理完这件事,就听大槐树村内枪声大作,杀声震天。主战斗开始了。

敌人全部进驻后,在匪徒挂枪洗刷散漫之际,张立信下达了“战斗开始,各歼守敌”命令。

一连立即包围了敌机枪班所在地保公所。50多支步枪和机枪向院内扫射,并高喊“缴枪不杀!”

此时有七、八个匪徒缴枪投降,唯有敌机枪射手端起机枪进行顽抗。一班长是神枪手,举枪点射,“叭”的一声将其击毙,“咣当”一声机枪落地,其余匪徒立即投降,机枪班被全歼。

村东头的战斗进行的最顺利,我军冲进院去,敌人的两个班还未来得及从墙上摘下枪来就当了俘虏。有两个匪徒漏网,也在追击中被击毙。

个旧剿匪故事(大槐树歼匪记)(5)

二连按照命令把乡公所团团包围,先以密集的火力进行射击,用压倒性优势摧毁其意志,然后大喊:“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开始有三个卫兵企图突围,刚冲出门外,即被我全部击毙。

敌人一阵骚乱后,有人喊:“我们投降!我们投降!”我二连长大声命令,“把枪缴出来!”随即从屋内扔出8条步枪,4支短枪,以伪区队长裴光生为首的9人投降。

至此,伪乡部全部被消灭。

战斗胜利结束后,反复清查俘虏,就是找不到伪副乡长陆世谊。都说见他已经入村。为什么找不到呢?后来根据俘虏的举报,从他一个“相好”的家里将其捕获。

陆世谊,七区蔡家洼人,1910年生人,地主少爷,花花公子,读过私塾,上过洋学,青年时代就是个纨绔子弟,品性不端。卢沟桥事变后,他投靠日本当了汉奸,先当维持会长,后任日伪副乡长,横征暴敛,鱼肉人民。日寇投降后,他向当地政府作了自首,并交出匣枪一支,因此蒙混过关,未受严惩。

1947年3月,国民党新五军进入宁阳后,陆世谊原形毕露,伙同黄伯武组建了伪乡部,并拉起近50人武装匪徒,夺取政权,镇压群众,屠杀我基层党员干部,与我军民拼杀了两年之久,是我区委、区政府、武工队的主要敌人。他的捕获,是我们的一大胜利。

这次战斗,战果辉煌。俘虏敌副乡长、区队长各1名,文职人员5名,士兵30名,击毙6名。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40支,短枪6支,各种子弹3000余发。

至此,七区宣告解放,区委、区政府进驻蒋集,接管了全区。

个旧剿匪故事(大槐树歼匪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