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13课的一篇课文《画杨桃》,讲述了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而被同学嘲笑的故事,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同学们发现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了;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什么角度看的。

二年级课前展示13课画杨桃(小学语言课画杨桃中老师的教诲)(1)

早上吃早餐的时候,妈妈问女儿最后一碗面要不要吃,女儿不太爱吃面而不答,但显然没有吃饱,因为煎饼被妈妈吃了一部分而不高兴。见她不答,爸爸就盛到自己碗里了;女儿很不开心的发着脾气,爸爸回应道:“你又不吃,我盛了自己吃,为什么你会生气呢?”“我没说,你怎么知道我不吃呢?”女儿气呼呼地反质问着爸爸。“是呀!你没说我当然不知道你到底还要不要吃。我还没吃饱,锅里又刚好还剩了点,妈妈和弟弟都吃饱了,你没回应妈妈,那我就给自己盛上了。”女儿不答,爸爸的话还没说完,就已经把爸爸盛到碗里的面条倒进自己碗里了。

那么,早餐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孩子有没有按照自己的角度“画杨桃”呢?妈妈的角度是想要孩子多吃点,别饿着了!女儿的角度--不想吃面条,但肚子没饱还想吃。爸爸没有觉察孩子的情绪,想当然地认为女儿不吃而自己把剩下的吃完。

怎么用这一课学到的“终生难忘的教诲”来解决问题和冲突呢?

1. 用心觉察自己的想法

怎么“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呢?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且这也是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跟随自己的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年级课前展示13课画杨桃(小学语言课画杨桃中老师的教诲)(2)

2.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现实生活中,太多鲜活的例子因他人的意见而裹足不前,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机遇失之交臂,甚至是因为羞于表达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用实际行动,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只能验证我们的想法是不是合理,能不能被实现。老师的引导是不是在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令人终生难忘”呢?与此相反,女儿将自己的想法压抑在内心而变成了发脾气,冲动等负面情绪,又没有人帮她排解,以致将冲突加剧。

二年级课前展示13课画杨桃(小学语言课画杨桃中老师的教诲)(3)

3. 对他人的想法保持一颗好奇心

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既不会冒犯对方,又可以鼓励对方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事态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老师让同学们一一观察,是不是让每个同学都切身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爸爸从一开始就断定女儿不吃,是点燃这次冲突的导火索,如果爸爸能够在知道女儿有情绪的时候,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对女儿表示关心的话,女儿可能会说出自己不喜欢面条的想法和想要多吃煎饼的需求,而这时爸爸妈妈很可能会满足她的这个小小要求而将冲突消灭于无形之中。

二年级课前展示13课画杨桃(小学语言课画杨桃中老师的教诲)(4)

4. 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换位思考)

这是一往篇课文的总结,也是多数人从一课中所学到的,怎么把我们学到的领悟并内化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呢?保持一颗好奇心地得到对方的想法,再用他的这个想法站在他的立场上看等问题,理解他人的难处,体会他人的感受,用我们的怜悯之心来处理问题,解决冲突。如果忽略这颗好奇心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变成了揣测他人想法的“读心术”。爸爸为什么就能断定女儿不吃了呢?为什么爸爸的断定会让女儿的情绪一下子就爆发了呢?理由貌似很合理很正当:一是妈妈吃了你的煎饼你在闹情绪;二是你不喜欢吃面;从事实的结果来看,显然这些无法抵销其没吃饱并对食物保持的需求。

二年级课前展示13课画杨桃(小学语言课画杨桃中老师的教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