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7月19日,93个中央部门在同一天“晒”出了2018年的决算“账本”。

也就是说,93个中央部门去年花了那些钱,都在各自的网站上进行了公布。

三公经费使用说明(经费每年都在压减)(1)

“三公”经费不断压缩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18年,中央各部门普遍实现了“三公”经费的压减。

如:科技部2018年度财政拨款“三公”经费决算数较2018年初预算少支出664.14万元;水利部2018年度财政拨款“三公”经费决算数为7048.26 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79.2%。

从财政部汇总数据来看,2018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9.9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7.14亿元。

三公经费使用说明(经费每年都在压减)(2)

这些年,在“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以及部门经费公开越来越透明的要求下,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不断压缩。

2017年,中央本级 “三公” 经费财政拨款支出43.6亿元 (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

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8.25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

201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53.73亿元,比年初预算少花了9.43亿元。

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65.66亿元,比年初预算减少5.85亿元。

总的来看,从2014年至今,中央本级的“三公”经费已下降了近40%。

三公经费使用说明(经费每年都在压减)(3)

省下来的钱去了哪里

上图看出,近三年每年都有10多亿的“三公”经费节约下来。很多人会疑惑,省下来的钱,会怎么处理?

所谓的“三公”经费,其实就是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产生的消费。

“三公”经费省下来,当然是个好消息。但如果从这些项目里节约下来的钱,换个名目、换个马甲,那肯定是不行的。

2015年,时任财政部长就回答过这个问题,当时的回答是“收回后用作总预算平衡”。

怎么总预算平衡?当时的记者大概是不敢继续问啊,其实,意思就是把节约出来的钱,支付在不够花的地方。

但是,这样讲也很抽象,毕竟,不够花钱的地方有很多啊。

今年5月的减税降费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把节省下的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

这样的表述,就相对明确了,但什么是重点建设?什么又是民生改善?

三公经费使用说明(经费每年都在压减)(4)

今年两会期间,曾发布《关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报告列出了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推进的70个工程项目。

包括: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规模部署;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点建设。

民生改善,就相对好理解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这些都包含在内。举个最直观的例子,遍布城乡的各种公共健身设施,就是财政民生支出的一部分。

如果说中央部门节省的“三公”经费去向感受不明显,那么各省的感受就相对直观。

三公经费使用说明(经费每年都在压减)(5)

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浙江的人大代表曾回答了记者“节约下来的钱都上哪儿了?”的问题。

根据当时浙江的规定,节约资金全部作为“五水共治”的经费使用。“五水共治”,就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也就是全面整治环境,建设“绿山清水浙江”。

广东省在今年初省两会上表示,对于大幅压减下来的预算安排,将根据2018年的绩效评价结果,补助到义务教育、城乡基本养老等关系到个人的民生项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