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

中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

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

51年前,

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牺牲了,

周总理听到他牺牲的消息,

震惊地丢掉了手中的茶杯。

他叫姚桐斌,

是归国材料专家、

研制导弹的七机部703所所长,

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

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姚桐斌经过自身刻苦努力,

从一位辍学摆摊的穷孩子变身成为扬名世界的青年学者,

成为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把自己满腔的热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祖国航天事业上。

他说,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

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

姚桐斌

从辍学摆摊的穷小子

到扬名西方的青年学者

1922年,姚桐斌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黄土塘镇

(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港镇黄土塘村)

家里三男五女,

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全家十口人,

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

尽管穷苦,姚桐斌的父亲

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

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

在班里始终保持第一名。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2)

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

父亲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

校长不肯放弃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学生,

数次来到姚家劝说,

父亲才终于同意他继续上学!

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

时间不长,家里就实在拿不出学费,

他最终还是辍学了。

辍学后的姚桐斌为了能继续读书,

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

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

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

他才终于攒够了学费,

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

由于缴不起住宿费,

就一直睡在教室里。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3)

上中学的姚桐斌 前排中

1937年,上海和无锡先后沦陷,

一心要读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

跟四个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

1939年,他才终于到了江西吉安县,

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姚桐斌极为珍惜读书的机会,

学习非常刻苦,

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

他取得总分第一名。

报考五所大学

竟然全部发通知录取他,

由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

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

(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

他对同学说:

“开发中国的资源,

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4)

那时的大学生活是很艰苦的,

特别是姚桐斌这样的穷学生,

冬天,他只有一件薄薄的土布棉被。

为补生活费用之不足,

他打扫实验室、

分发邮件、为中学生补习功课。

尽管还要挣钱养活自己,

姚桐斌始终都是学习最刻苦的,

每晚,姚桐斌的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

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

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经济部

重庆北暗矿冶研究所。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5)

1946年,一心想要继续深造的姚桐斌,

赶上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

考生云集,角逐激烈,

姚桐斌又以优异成绩取胜,

他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这个曾经连饭都吃不饱、

连中学都上不起的穷孩子,

硬是靠着自己的拼搏,

一步一步走出国门,

走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6)

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用了三年时间,

取得博士学位,

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之后,他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

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在外人看来,

这个穷小子不仅鲤鱼跃了龙门,

更实现了从贫苦阶层到

精英阶层、甚至是英国上层社会的飞跃。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7)

英国伦敦大学

但姚桐斌从未这样想,

留英的年月,他一直有两个担忧:

一是怕在国外的优裕环境中

沾染资产阶级习性;

二是怕所学东西

对人民大众没有直接的用处。

因为在姚桐斌心中,

最最迫切实现的,

是让积贫积弱的祖国,

尽快强大起来!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8)

留学英国期间,

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

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们

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

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

他在英国各地奔走,

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

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

他省下每一个便士,

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9)

姚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

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

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

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

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

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

邀请姚桐斌去德国,

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

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

仅仅三个月,

他就以惊人的天赋,

熟练掌握了德语。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0)

在联邦德国的四年中,

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的研究成果,

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在此期间,姚桐斌思想上也有一个飞跃,

由一名爱国者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56年,他在瑞士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1)

在外人看来,

他在德国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实际上,他心中

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

依然是那一片古老的土地。

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

1957年,姚桐斌决定

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

放弃优渥的待遇和生活回国。

德国政府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

强力阻挠,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

姚桐斌才终于回到了

阔别11年之久的祖国!

一切从零开始

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国,

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都希望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

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

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

(即国防部五院)工作,

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1962年,703所成立,

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2)

当时的研究室只有12个人,

条件非常简陋,

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

什么都没有!

与此相对应的是,

我国工业材料发极其落后!

当时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

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姚桐斌面对的,

是一穷二白,更是一切从零开始。

可他心里非常清楚,

如果没有航天材料,

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

都是空谈、空想!

而这些,都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3)

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

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

苏联根本不将技术告诉我们,

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

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

争分夺秒,经过反复分析试验,

他们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

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为此,国家授予他全国科学大会重大发明奖,

并跻身23名“两弹一星元勋”之列,

而这只是他众多贡献的冰山一角。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

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

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

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入研究课题。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4)

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

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

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

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

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

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

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

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

“我是中国人,

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

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5)

姚桐斌很有远见地提出了

材料先行的思路,

为将来新型号火箭做准备。

从1960年至1965年,

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

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

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几乎每一个课题,

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

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

才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

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

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两弹一星的元勋有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16)

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

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请让我们一起铭记和缅怀他!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姚桐斌 !


和所有父母、学生一起成长,点击最上方头像关注“教育行动”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