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两个典故都和孔夫子有关。

有教无类,我百度了一下有这么两种解释,第一种: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第二种: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

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解释,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因此,提出“有教无类”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这一点也不过分。可惜孔子并不能把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予以消除,这事他一个人做不了。他能做到的,也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区别(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1)

那么孔子做到了么?

只能说做到了一部分,孔子只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能做到这点也非常伟大,所以孔子才是圣人,至圣先师。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区别(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2)

看看今天的教育,我们既没有做到有教无类,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点像今天的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本身就有很大的区别,山区的义务教育和城市的义务教育,差别还是很大的。当然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市区和郊区差别之大,超出你的想象。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和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没有一点相关性,不是说搞搞体育,搞搞文娱就是因材施教,目前我们连所谓的素质教育都很难做到。

网络流传一句话:如果你能考上清华北大,首先要感谢你的爹妈。据调查分析:高校在校生中,寒门学子人数逐年降低。现在的教育的本质是比拼家长,进入真正的拼爹时代,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已经到来的分层教育。

教育分层的实质是经济收入差异。

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教育资源分配极大不公,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行为,没必要仇富。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但是你可曾知道,所谓很难进入公立学校,富人们根本不屑一顾?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更符合人性化教育的私立学校,当然费用不菲。当你的子女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候,有钱人除了挤独木桥之外,还有出国留学,游学,甚至雇佣顶级老师上门教学等多种选项。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区别(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3)

当然中产阶级和底层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也不一样,在市场经济的行为下,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商品,出价越高者所获得的资源越优质。所谓学区房,本质就是通过教育资源捆绑房地产,也是通过家长购买力分配教育资源。

教育分层也和公共服务缺失相关

目前我国所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远未能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国家在政策上应该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平等的问题,通过行政手段加于干预。如果教育按市场规律走,难免走向两极分化。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区别(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4)

教育分层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经济能力问题,中国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个阶层的教育将会产生许多问题,留守儿童心理上严重缺乏安全感,而且隔代教育并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许多留守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就进入社会,而且教育质量反而不如父母亲没进城务工的年代。这会导致阶层固化,阶层固化将导致贫富分化更为严重,进而给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的区别(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5)

解决的方案,第一,快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问题;第二,加大教育资源的供给,在人口工业区附近成立公办的农民工学校;第三,行政上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