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粟裕打黄百韬,明明是杂牌,怎么打起来那么费劲?

松山战役为什么都是娃娃兵(淮海战役中粟裕打黄百韬)(1)

淮海战役中最困难的,也是最激烈的,应该是华野和黄百韬第7兵团那一仗,没有想到黄百韬一个杂牌,居然打起来那么费劲,还迫使我军不得不调整了前线指挥员:粟裕以下,宋时轮指挥徐东阻击战、陈士榘和谭震林先后指挥碾庄圩的围歼战。

黄百韬的能打,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因为“又老又丑”的他,既不是黄埔的嫡系,也不是宁波同乡,部队也不是美械师,听起来是个很容易打发的杂牌——但就是这个看上去的杂牌,给华野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块硬骨头难啃得很!

为什么黄百韬这么难打?为什么这个杂牌有这么强悍的战斗力?华野在战术指挥上是否存在一定问题?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首先一点,可能是大部分军迷没有想到的就是黄百韬这个“杂牌”,要重新认识一下。他是杂牌不假,但他的部队可不是杂牌,确切地说,这是一支由杂牌将领统帅的嫡系部队!

我们确实应该记住黄百韬这个人,他让我军最刻骨铭心的事出现在抗日战争中期。那时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是蒋介石的嫡系顾祝同,而参谋长就是黄百韬,正是在蒋介石、顾二人的授意下,黄百韬草拟了“皖南事变”的所有计划!

事后,顾祝同对黄百韬十分欣赏,为了表示对黄百韬规划“皖南事变”之功的酬劳,把25军军长的职位给了他。25军可不是杂牌军,前身都是中央军,抗日名将王敬久曾任军长。所以,以25军为核心的第7兵团战斗力那是超强的,虽然不是美械部队,但强悍程度比起邱清泉这些人并不差。

松山战役为什么都是娃娃兵(淮海战役中粟裕打黄百韬)(2)

黄百韬个人的军人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他能看清自己在国民党部队中的位置,深知自己不是黄埔系,除了拼死向前没有别的出路,再说,他一直认为蒋介石对自己有知遇之恩,随时准备为蒋效死——掌握了黄百韬这个定位,就基本看懂了他,也就知道为什么他最终成为了第一个战死沙场的兵团司令官级别的高级将领。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把消灭的目标瞄准黄百韬兵团时,黄兵团的实力已经空前膨胀,加上刚刚调拨给他的44军,黄兵团已经足足有5个军,这个规模,恐怕只有在辽西刚刚覆灭的廖耀湘的9兵团才能和他相提并论。

从表面看,黄百韬不能和廖兵团比,廖耀湘的第9兵团,是美械兵团,更有新1军和新6军这两个王牌主力,而黄百韬这5个军,除了他当过军长的第25军算是嫡系外,其它4个,都只能算是杂牌中的杂牌。

新规划黄百韬兵团的44军,原来是刘湘的川军;63军和64军都是粤军,黄百韬不能有效控制;第100军是黄兵团唯一一个美械军,但曾经是河南杂牌改编的,尽管名将李天霞来当过军长,但疲软的作风并未改变。

听起来,黄百韬兵团除了第25军,就没有能打仗的!

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在碾庄圩的那个冬天,整个黄兵团都像打了鸡血,不仅25军打红了眼,包括战斗力素来不差的两支粤军,也都快打疯了——黄百韬能不能控制和能不能打不是一回事!

松山战役为什么都是娃娃兵(淮海战役中粟裕打黄百韬)(3)

历来我们都把黄百韬兵团的覆灭归结为这几个原因:

首先,何基沣和张克侠起义,使华野可以从台儿庄和贾汪地区直接南下,楔入徐州和运河之间,截断黄百韬西逃徐州之路;

其次,李弥为保存实力,自己先逃回徐州,致使黄百韬孤立无援;

还有,把海州方向的第44军临时划给第7兵团,让黄百韬等44军来了之后再撤军,结果为了一个军耽误了2天宝贵时间,结果葬送了一个兵团;

最后,黄百韬在新安镇等44军那两天,居然就没想起在运河上架浮桥,等撤军的时候发现只有一座铁路桥,十几万大军就这样拥堵在桥上……

应该说,以上几个评价基本是事实,但还是有几点不得不提。

李弥在西撤的过程中,确实没有等黄百韬,自己先逃回徐州去了——等他后来不得不再出徐州援救黄百韬的时候,黄百韬还在想,当初你如果别逃那么快,也许咱们就一起儿撤回徐州了——但大家要记住,之所以黄百韬在碾庄给华野造成那么大的损失,伤亡比是1:2.3,“继承”了李弥的防御工事是一个主要原因!

说黄百韬在新安镇等44军的两天里没有架浮桥,这也是真的。但电影里说黄百韬非常懊悔恐怕就是杜撰了,因为据现在的史料看,黄伯韬确实下令在运河上提前架设浮桥,但不知为什么,这个命令并没有被实施,而黄百韬也并没有跟进这个命令的执行情况,到底原因是什么不得而知……

有人说,黄百韬架设浮桥的命令被地下党偷走了;也有书上说,黄百韬是在等待徐州刘峙的舟桥部队来给他造浮桥……猜测种种,都不可信。

松山战役为什么都是娃娃兵(淮海战役中粟裕打黄百韬)(4)

我们再来看看黄百韬难打的几个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刚才说黄兵团继承了李弥的工事,这算一个。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亲自总结经验教训,大幅度提升各军就地由攻转守的能力,其中一个重点就是防御工事的修筑。孟良崮战役之后华野在南麻和临朐两战连连失手,敌军攻防转换速度和意识提升是一个重要原因。

从战事性质来看,碾庄之战应该算是野战,但实际上,黄百韬却凭借战地工事把野战变成了攻坚战,这是黄百韬厉害的地方。

解放军在之前的战役中善于打野战,而对于攻坚战,一直比较头疼,徐向前在临汾的攻坚经验被推广到全军,土工作业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没有重炮),但伤亡也是令人心痛的;而有“战神”之美誉的林彪,在锦州之战之前,对于攻坚一直心有余悸,他在四平城下的阴影最后在锦州由1000门重炮解决了问题。

黄百韬依托工事对抗华野,变野战为固守,无论是宋时轮、陈士榘还是谭震林,都感觉这是令人头痛的事件。

另外一个事关士气。

淮海战役三场大战中,士气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在这三场大战中,国民党部队的士气并不一样。

碾庄之战中,国军并没有溃败的迹象,从总兵力上也不占劣势:徐州这边是三个兵团对华野,蚌埠那边是三个兵团对中野,再加上黄百韬的强悍,拼尽全力对他来说是必须的。

但到中野和华野在双堆集围歼黄维时,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徐州兵团已经被团团围困,蚌埠兵团也基本瓦解,国民党军已经无心恋战了。

等到最后陈官庄决战时,杜聿明30万人被围困在漫天风雪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被团灭只是早晚的事!

松山战役为什么都是娃娃兵(淮海战役中粟裕打黄百韬)(5)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过程中,我军的临场指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快调过来,真正让黄兵团猖狂一时的,是华野的重武器并没有一开始就到位。

众所周知,对于攻坚战来说,最有效的“战略武器”就是重炮,林彪之所以在辽沈战役以及后来的平津战役中能实现对国民党军队的碾压,是因为他的重炮,以及有朱瑞和刘亚楼这两名“重炮手”;而临汾之战之所以伤亡较严重,就是因为徐向前的华北第1兵团没有多少门炮,后来的太原战役也一样。

华野也有重炮手,那就是陈士榘。

华野的重炮部队上来之后,前线总指挥调整为谭震林,这时战场上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黄百韬已经无力支撑多久,而邱清泉和李弥的援兵也被死死阻击在徐东,黄兵团的覆灭已成定局。

实际上,黄百韬在最终自杀前最恨的一个人应该是刘峙。

为了救援被围的黄兵团,杜聿明曾经想过一个围魏救赵的办法,大军不去直接救黄百韬,而是向西攻击中野,因为可以和实力强大的黄维兵团一起实现对中野的合围,如果这一招实现,对中野的压力是巨大的,从而迫使华野向西分兵,黄百韬兵团之围就有可能不战而解……

可惜,刘峙否决了杜聿明的建议,他说,如果这样,黄百韬必须坚持7-10天,那是不可能的,也太冒险!杜聿明只好说,那就按总统的意思,派邱清泉和李弥直接去救黄百韬吧!

事实上,黄百韬从被围到被全歼,却坚持了整整12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