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孩子们使用指北针,学习野外方向识别技能。 (新华社记者 刘梦琪/图)
《体验匮乏让教育机械呆板,应多让孩子直面社会生活》(2021年4月15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一文提到,“课间圈养”加剧了孩子们与外界的隔绝,“体验匮乏”。作为中学老师,我想谈一下自己对“体验教育”的理解。
“体验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教育。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自主发展。它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极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它绝不是学校所能够承受之重。“体验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互相配合,共同发力。
一、学校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现在的中小学学校基础设施基本上是根据功能来划分区域的,如教学楼、体育馆、科技楼、图书馆、生物园地等等。拿我校来说,体育馆离教学楼来回需要十多分钟,课间根本无法让学生往返参加各种活动。但我校有体育课、社团课、实验课和课外活动课等,学生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活动所带来的快感。
课间10分钟是用来休息和调整的,如喝水,上厕所,通过眺望远方来休息眼睛,有时还需奔忙赶到另一个教室去上课等等。再加上我们的教学楼有四层,学生们根本没有场所来进行实践活动。假设学生们都在一楼上课,课间的确可以动一动。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学生课间玩得很high,一旦上课,就大汗淋漓地跑到教室,的确很难一下子安定下来,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家庭可以安排部分活动。
现在有很多家庭在空余时间安排孩子们上培优班。除少量兴趣班外,大多数语数外等学科培优班常常人满为患。孩子们永远有刷不完的题目和上不完的习题课。其实,家长完全有条件安排孩子在周末或假期去郊外野炊,去一些景区游玩,去博物馆看展览,去动物园植物园了解生物,去科技实践基地体验各种新科技等等。
有了家长的加持,孩子们的兴趣能够被很快地发现,将孩子朝特定方面培养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三、社会可以提供实践的机会或平台。
一些工厂、公司或其他实体单位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观摩和实践的平台或机会。如2020年10月17日,北京市第八中学、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学生科研实践联合培养项目启动。这种实践联合培养,是一种新型的馆校联合培养模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科学场馆的优秀师资和优质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科研实践能力,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科研院所科研学习之间搭建了平台。
总之,“体验教育”绝不是一项学校工程,而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进来、齐发力的工程。
(作者为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教师)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王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