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的活着,可就算你的世界异彩纷呈,也是无法长久的。就像鲁迅先生的东北腔论断:什么高官、发财,都是扯犊子,熊孩子肯定会死的。
想想既然知道自己无法长在,又何必来世上走一遭呢?当然这个问题是很可笑的,有谁能决定自己能否出生呢?否则谁愿意来呢?你看每个刚来的人不都要哭上几声吗?
那么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是为了身体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一堆由氢、氧、碳、钙、氮等原子组成的物体?它们与路边的树木有什么区别?烧着了是一股灰烟,埋久了是一把黑泥。从世界如何得来的,最终如数还回去,始终都要遵循造物者制定的物理规律,呈现其固有的物性。
也许有人会说,你错了。那一百多斤的不光是物质,还是一个具有感性的生命肉体。那生命肉体又是什么呢?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说,生命个体存在价值是生命基因传承需要,肉体只不过是复制基因的工具而已。按照这个说法,人人都要崩溃了,不仅是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工具,而且还因为这个工具完成任务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也难怪有这样的传说,人过六十不死也可以活埋了。而且现实世界确实上演了这一幕,听闻在新冠疫情中,一些国家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年轻人身上,从而放弃了老人的治疗。
个体永远要不可逆的为后代服务的,就像那只剥了皮的海豹一样,濒临死亡也要爬回窝里,给孩子喂下最后一滴奶水。这种基因驱使的单向服务,也许就是生命的感性吧。
也许有人会说,你又错了。人不光具有生命的感性,还是具有认知世界的理性。理由是:理性发明了工具,提高人类生产力;理性建立了伦理道德和法治国家,发展了人类社会文明。可许多理性发明显得并不理性,它促生了毁灭自己的世界大战,让人类至今还时刻笼罩在的核武器阴霾之下。而道德和法治更是人类自我治理过程中无奈的选择。自然无法,万物皆会依法而行,人类有法,人人皆可逆法而为。人类的理性并没有使自己进步,只是生命感性自私的继续,而且由于手段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强烈了。
也许有人会说,你还错了。人不光具有认知的理性,还是具有情感的人性。可是这点情感总是有立场的,明显延续着感性和理性的倾向。所谓的人性也就是物性,感性,理性相融合的东西。
对于个体而言,因为有了人性,也有人格和尊严,有了真假、美丑、善恶的区分。个体也就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缺憾,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孤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衰落。
最让人烦恼的就是还要不断地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真是为了人类这个物种的存在吗?如果是这样,彼此之间何必尔虞我诈,共同活着也就是了。至于一些个体的选择,不会妨碍群体传承,也不必大惊小怪的。总有一些仙女,生来就不是为了繁衍后代的,而是为了看花怎么开、树怎么长、白云怎么飘动、甘露怎么凝结。人活着真是为了基因的永生吗?好像更无必要,基因存在于各个物种个体当中的,不必一定需要人类进行传承。
是为了肉体或是灵魂?如果一个人只剩下希拉里·普特南“缸中之脑”了,活着就是外界提供给大脑的虚拟感觉,根本不是肉体的经历和灵魂的投影,不禁要问这个人是死了还是活着呢?不管实验中的个体自以为如何,而在缸外的人看到这些以后,除了悲伤以外,别的什么想法都没有了。
就在成人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的时候?还会时不时指责孩子说:“游戏能够带给你未来吗?游戏是你以后生活的全部吗?”可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千万次重生,可以实现梦想得到快乐。虚拟和现实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有谁能够证明自己不是活在一片虚空中呢?庄周梦蝶,庄子和蝴蝶哪一个是真实的呢?
如果人的一生是一个三万份土豆片组成大土豆,每天早上醒来,当下的我已经不是从前的我,因为今天的土豆片和昨天的土豆片不同。可是我还是我,因为我还记得以前土豆片的我。真实的生命、真实的自我只在当下。这也许就是古人讲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虽然只有人类感兴趣有能力提出,但并不代表其他的物种不能正确的回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万物总是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不负存世芳华。
不是每个人都有三万片土豆的,谁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还剩下多少片,更不知道那些土豆片有没有伤残。虽然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明白了沧海桑田人间正道,也不必思量太多了,不忧虑过去,也不幻想未来,把握当下所有缘分,尽心做好就可。就如同俄罗斯的巴尔蒙特在诗中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
好了,又想多了,许多次当我思考伟大命题而激动不已的时候,就会突然回到了日常,因为肚子饿了,还是要做饭去,即便是要看世界,也还要像虫子一样吃饱了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