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是从宋朝开始以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民间,后来经过了评话、说书、弹词等的演变,所以故事的细节和版本便有很多种。
目前最早的完整的关于《白蛇传》的故事出自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不过这个故事里的白娘子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白娘子完全不同,她就是一个害人的蛇精。
既然是“警世通言”,那么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告诉世人蛇精都是害人的,人妖殊途,同时劝诫世人不可贪恋美色。故事中的法海完全是一个正面人物。
1、我们看一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原文的结尾:
随着钵盂慢慢的按下,不敢手松,紧紧的按住,只听的钵盂内道:‘和你数载夫妻,好没一些儿人情!略放一放!’许宣正没了结处,报道:有一个和尚,说道:‘要收妖怪’许宣听的,连忙教李募事请禅师进来。来到里面,许宣道:‘救弟子则个!’不知禅师口里念的什么。念毕,轻轻的揭起钵盂,只见白娘子缩做七八寸长,如傀儡人像,双眸紧闭,做一堆儿,伏在地下。
禅师喝道:‘是何业畜妖怪,怎敢缠人?可说备细!’白娘子答道:‘禅师,我是一条大蟒蛇。因为风雨大作,来到西湖上安身,同青青一处。不想遇着许宣,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却不曾杀生害命。望禅师慈悲则个!’
禅师又问:‘青青是何怪?’白娘子道:‘青青是西湖内第三桥下潭内千年成气的青鱼。一时遇着,拖它为伴。它不曾得一日欢娱,并望禅师怜悯!’禅师道:‘念你千年修炼,免你一死,可现本相!’白娘子不肯。
禅师勃然大怒,口中念念有词,大喝道:‘揭谛何在?快与我擒青鱼怪来,和白蛇现形,听吾发落!’须臾庭前起一阵狂风。风过处,只闻的豁刺一声响,半空中坠下一个青鱼,有一丈多长,向地拨刺的连跳几跳,缩作尺余长一个小青鱼。看那白娘子时,也复了原形,变了三尺长一条白蛇,兀自昂头看着许宣。
禅师将二物置于钵盂之内,扯下相衫一幅,封了钵盂口。拿到雷峰寺前,将钵盂放在地下,令人搬砖运石,砌成一塔。
后来许宣化缘,砌成了七层宝塔,千年万载,白蛇和青鱼不能出世。
所以,在原来的故事中,白蛇是许仙(当时的版本还叫许宣)亲手用钵盂所罩,法海除妖之后,将白蛇和青蛇(当时的版本还是青鱼)压至雷峰塔下,之后故事以许仙出家完结。
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忽有恶来欺?
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
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
这便是冯梦龙在这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对世人的警示意义。
2、那么,妖精就都是坏的吗?
民间对白娘子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开始发生着变化。
到清朝初年的时候,《白蛇传》的故事逐渐增加了白蛇产子、白蛇之子得中状元、祭塔救母的情节,白蛇从一个害人的蛇精开始成为一个温柔善良,造福乡里,为人治病,有情有义的白娘子,成了民间普遍同情的对象;而法海从一个降妖的高僧变成了拆散许仙和白娘子姻缘的恶人。
到了乾隆年间的时候,出现了34出的《雷峰塔传奇》戏本,故事共分四卷:
- 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
- 第二卷《端阳》《求草》;
- 第三卷《谒禅》《水门》;
- 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
至此,《白蛇传》的故事主线已经全部完成,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便基本一致了。同时这出戏本在乾隆南巡之时被献给皇帝,从此《白蛇传》的故事便有了乾隆御览的金字招牌,以至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对白娘子的故事无不知晓。
所以,乾隆其实客观上对《白蛇传》的广为流传功不可没,而此时的白娘子也已经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白娘娘了。
还记得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写的那段话吗?
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3、在我看来,《白蛇传》故事的演变——白娘子从一个单纯的蛇精变成了一个造福乡里的白娘娘,反映的是我国古代道德标准逐渐走向了成熟。
并不是所有的妖精都是坏人,只要他们一心向善,依然会得到人们的善待,这与最初的人妖殊途,逢妖必除的观念已经不同。
今天的《白蛇传》故事中,白娘子温柔善良,造福一方,其被镇压在雷峰塔是因为为了救许仙而水漫金山,造成生灵涂炭。故事中赞美白娘子的善,但她的水漫金山一样要受到惩罚,是非分明,白娘子已不是原来贴标签式的蛇精形象了。
其实,我们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是如此,在最早的《书剑恩仇录》中,金庸反清复明的思想很明显,汉人是汉人,满 人是满 人,满 人一如早期的白娘子形象。
但到了后期的小说中,这种极端的观念已经改变,《天龙八部》中汉人中有坏人,契丹人中也有好人,大英雄乔峰本就是契丹人,而与之齐名的南慕容其实也是鲜卑人。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其中的康熙已经是完全正面的形象了,对于华夏民族而言,曾经也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至唐朝之时,韩愈说道: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所以,华夷之辨无非一个“礼”字,而人妖之别也不过一个“善”字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