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它坐落于黄河北岸,地处黄河与汾水的交汇处,城池坚固,易守难攻,而且农耕非常发达。虽然没有大梁富庶繁华,但在老安邑人看来,这里有天然的优越感,因为当时的安邑是大魏国的权势中心,是国都,是王城!

围魏救赵时魏国迁都了吗(安邑都城易守难攻)(1)

(安邑古城遗址)

公元前361年,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安邑易守难攻,可为什么魏惠王要决意迁都无险可守的大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安邑地处陷阱,被秦、赵、韩三国包围。

在多次征战中,魏国的国都安邑屡次遭受威胁,一旦秦国、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攻打魏国,安邑是随时可能被攻破的。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吧?无论魏国如何强大,无论魏国的战线拉多远,只要有一国军力把安邑围起来,那魏国的都城就岌岌可危。虽然安邑易守难攻,但卧榻之侧岂容有他人鼾睡?

围魏救赵时魏国迁都了吗(安邑都城易守难攻)(2)

(春秋战国地图)

二、大梁是魏国第一大城,地处平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自李悝变法以后,大梁成了魏国最大的城市,地处黄河南岸,和北岸的安邑遥相望,虽然不是王城,但这里的城市规模实在大气磅礴。大梁在丰腴的平原之上,南边是逢泽大湖,北边是黄河,水陆皆四通八达,这里是中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各大商贾和能工巧匠纷纷入驻,商铺林立,文风昌盛,连各国的名士也争相开馆办学,说它是中原地区的文明中心一点也不为过。天时地利人和,在大梁建都确实非常合适。

三、魏王想摆脱安邑贵族制约

围魏救赵时魏国迁都了吗(安邑都城易守难攻)(3)

(魏惠王剧照)

既然安邑曾是王城,这里有老贵族们权势一般都很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魏王的发挥,魏惠王此举意在摆脱贵族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对魏国威胁大的是齐国和楚国,当时的大量确实无险可守,但魏国迁都大梁以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巩固错失。

首先,魏国将平丘、户牖、首垣和轵道这几个地方拿到手,这是魏国拿地和韩国换的(韩国弱小,迫于压力,不得不换)。随后又向赵国换来了泫氏,这是河东和河西的交通要道。有了这几个地方,大梁的几个板块联系就更紧密了,再没有薄弱的地方,把几个不好控制,或者说不重要的地方送出去,换来了非常重要的军事据点和交通要道。如此一来,魏国的形势就一片大好。

围魏救赵时魏国迁都了吗(安邑都城易守难攻)(4)

(大梁城旅游区)

其次,迁都大梁后,魏惠王将这里的城池修建得非常宏大,城池更加坚固。大梁都城周长30多里,高约5丈,设12个城门,四面都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此以后,大梁成了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坚固的都城,只有齐国的都城临淄能与之相提并论。

总之,趋利避害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至少在当时看来,魏国迁都大梁是明智的选择,此举也让中原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至于魏国一步步走向衰亡最终灭国,这是很多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