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常四爷一共出现过三次。
01
首次登场时,常四爷光鲜亮丽,英武不凡。
他和寻常的旗人一样,身穿锦缎长衫,头戴瓜皮小帽,遛着黄鸟,喝着大碗茶。
但,他又和一般好逸恶劳的旗人很不一样。
坐在人来人往的茶馆里,常四爷不爱聊闲天,不爱侃大山,他最关心的是国事民生,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表明着自己拳拳爱国之心。
面对在群众面前狐假虎威的兵油子三德子,四爷不惯着,以拳脚功夫教育之。
面对人贩子——刘麻子的恶行,他嗤之以鼻,悲天悯人,感叹乡下人日子难过。
当乞丐母女可怜巴巴地进入茶馆乞讨,众人冷眼旁观,无人问津时,是四爷自掏腰包,让伙计端给两人两碗烂肉面,怜悯同情之间,他随口感叹:“大清国是要完了。”
这本是一个爱国志士恨铁不成钢的感叹,却被宋恩子吴祥子当场抓住了把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常四爷被小人缠住,最终关进了刑部大狱。
临行时,对比于松二爷的唯唯诺诺,抖如筛糠,四爷的坦荡从容,让人钦佩。
02
世间变化,如沧海桑田。
常四爷再次出现在茶馆里,已经是若干年后。
彼时,大清国亡了,军阀混战,世道愈加动荡。四爷自己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脱掉了锦缎长衫,一身粗布短衣在身。
他的大辫子变为了寸头,参差的胡须也长满了腮帮子。他的面色也不再似从前白净,变得分外黝黑,但不变的是他如炬的目光,奕奕的神采。
大清国亡了,常四爷也失去了旗人的身份,他不再有铁饭碗。但四爷没有自怨自艾,他选择了自食其力。
在乡下,他种起了菜,养起了鸡,他活得有声有色。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茶馆,他目的是为昔日的好友祝贺。他的贺礼并不珍贵,却最为可心。
那是他自己养的几只鸡,正是王掌柜茶馆开张所需要的。
彼时,他虽然已经落魄,但那是他的情义。
再次坐到从前的雅座上,他自嘲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我现在是坐不起这样的茶馆了。”神情却不卑不亢。
这些年,四爷并非一直只是务农,在被关进大狱的一年后,一身功夫的他加入了义和团,对抗洋人,用自己的力量去保家卫国。
也就在茶馆,四爷与昔日好友松二爷相遇。
彼时,饱受岁月摧残的二爷早已形容枯槁,如枯木朽株。相比之下,显得四爷愈加如亭亭山上松,坚毅苍翠。
03常四爷第三次登场,又是若干年后。
时值新中国建立前夕,乱世依旧。
最是年华留不住,神采飞扬的常四爷最终也变为了一个衰老头子,从前顶天立地的他,沦为了一个卖花生果仁的小商贩。
他挎着一个小篮,篮子里放的是他的生计。一包又一包的花生米码放得整整齐齐。
他整日游走在大街小巷,靠花生米维持生计。
彼时,他的挚友松二爷已然病故。死得一穷二白,连埋身之所都没有,是四爷为好友完成了身后事。
他向众人化来了四块棺材板,埋葬了二爷。
但更悲哀的是,四爷百年之后,他的结局要比松二爷更惨。他没有好友为他埋骨收尸。
于是,四爷培养了一个新的爱好——捡纸钱。
每逢白事,他便站在人群中捡纸钱,身形颤巍巍。而那些纸钱由一张张变为一沓沓,渐渐便装满了他的篮子。
其实,四爷他从不恐惧死亡。
要不然,他不会顶撞那些魑魅魍魉,他不会参加义和团对抗洋人。
在年老之际,回顾一生,四爷越来越为自己的一生感到不值。而他捡的那些纸钱,正是他对一生的祭奠吧。
04《茶馆》里先后出现了五十余人,是实打实的众生戏。但,四爷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人之一。
纵观四爷的一生,我对四爷的感情是敬佩与遗憾交杂。
敬佩的是:
在跌宕的乱世里,常四爷始终保持赤子之心,不改本色。他是实打实的爱国志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四爷一生的爱国情怀。
此外,他更有苏东坡式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观豁达。
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屈服在世道里,他一直在挣扎奋斗拼搏。
然而,遗憾的也正在于此,尽管他努力生存,不忘初心,但他的境遇却是江河日下:
从吃皇粮,养尊处优的旗人,到必须劳动,自给自足的农夫,再到卖花生米,苟且生活的小商贩他的人生境遇三重跌。
四爷有一身的拳脚功夫,却唯独把控不了自己命运的船帆,他只能被动地随波逐流,最终跌落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在那乱世里,他挣扎反抗了一辈子,到头来,他却只能悲哀地感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呀!”
我想,若非乱世,四爷一定会成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可惜他生不逢时!
05乱世之中,人如草芥。
国家遭遇不幸,个人必受其难,国泰,才能民安,这是看完四爷一生感悟到最真实的道理。
想想如今,我们生活在强大的祖国怀抱里,这又是何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