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侃史第32期】三千多年前的牧野之战堪为中华史上仅次于涿鹿之战的政权之争。商周更迭,纣王帝辛自焚,结束了殷商六百年的基业,而大周在丞相姜子牙的辅佐下,直捣朝歌,建立了新的政权--周朝,自此中国历时最长久的王朝诞生。

周武王与商纣王,一个是开国之君,一个是亡国之主,本来二者不可能有任何亲情纠纷,但是千百年来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周文王姬昌是汉族人吗(周文王姬昌竟然是商纣王的亲姑父)(1)

姬昌

周文王之父季历因位高权重被商王文丁所忌而软禁,后绝食而死。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认为是商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便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采用嫁妹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大国之间彼此不记前嫌,亲善相处。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与之相印证的是《周易》第五十四卦中的归妹卦,其中六五爻是这样说的: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如此一来,商周两家似乎是亲戚关系,文王是帝乙的妹夫,是纣王的姑父,那么这位商周姑娘是文王的正妃太姒吗?武王与纣王确是表亲关系吗?如果不是,那这一段政治婚姻又持续了多长时间呢?

姬发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一只眼也能够看东西,利于隐士的坚持。)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嫁妹为继妻,反嫁作为妾。)

九四:归妹愆期,迟归有时。(嫁妹的时间误了期,推迟出嫁有了合适时间。)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帝乙嫁妹,她的服饰不如其妾的服饰好;月亮几乎是满月了,吉利。)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女子托着筐子,没有果实;男子刺羊,没有血。没有什么好处。)

以上观之,帝乙的妹妹看似婚礼很隆重,也只不过是处于礼仪而已,因为谁也不可能忍受迎娶杀父仇人家的女子为妻。加之婚后可能无子,这便给了文王另娶的借口。新迎娶的有莘氏美女太姒由于生了众多儿子,母凭子贵便渐渐成为正妻,而那位堂堂的天朝公主却沦为姬妾,其命运何其惨也!

二、文王迎娶的不是商王之妹,太姒作为陪嫁者后来居上

虽然帝乙嫁妹的故事流传很广,但是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帝乙嫁妹的真实性,认为帝乙归妹亦可理解为帝乙嫁女,当然这个“女”指的是少女。因为《诗经》中所言迎娶的殷商姑娘是“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洽”即洽川,在今天的陕西省合阳县附近,今已不复存在。商朝末年的首都在朝歌,即如今的河南省,如果是帝乙的妹妹或是女儿,则应该出现淇水(朝歌就是今天的河南淇县)而非洽川。那么故事的发展可能就是这样的:帝乙因为没有女儿很可能就从宗族中选取一人作为政治工具去联姻,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很常见,诸如汉朝的解忧公主(楚王刘戊的孙女)、细君公主(江都王刘建之女),隋朝的义成公主(隋宗室女)、安义公主(隋宗室女)等。这位宗族之女在洽川附近居住,为了两国邦交,无奈告别家乡带着一众侍女来到西岐。文王本来就对这桩政治婚姻心有抵触,但是为了自己的灭商大计,还是隐忍了下来。表面上二人相敬如宾,但是私下文王却喜欢上了她带来的陪嫁侍女--一位有莘氏的姑娘。(洽川就是古代有莘氏部落的地盘)。接下来的故事就不言而喻了。正如《周易》中所言:归妹以须,反归以娣(娣,古代指妇女出嫁时的随嫁女子);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周文王姬昌是汉族人吗(周文王姬昌竟然是商纣王的亲姑父)(2)

伯邑考

看来,无论出嫁的是帝乙之妹,还是宗族之女,这位殷商姑娘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