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张贵昱 姜开林 刘华章 张人元

在常德市区与桃源县城之间,有一个誉为天然港口的美丽小镇——陬市镇。沅江西岸边,陬市镇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野趣,又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红色火焰。在新型城镇的建设过程中,便利的水陆空交通连接起大千世界的繁华,一部欣欣向荣的时代发展史在这里悄然上演。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1)

鸟瞰古镇、陬市新貌。

细数往日,陬市镇历史悠久,曾是桃源县的第一大商业重镇。在明嘉靖年间就已经形成集市,清朝时便成为“一邑巨镇”,商贾云集,称“陬溪市”,水运的便利使得陬溪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竹木集散市场。民国时期,镇区街道沿沅水呈带状发展,后陬溪之名渐演变为陬市。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2)

黔张常铁路、常张高速、桃花大道跨镇而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是陬市镇的一张出彩名片。陬市镇作为桃源县粮食主产项目区之一,致力于1.0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的建设,大大提升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当地“促转型、兴产业、助增收”的头道工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更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力武器,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陬市的成功经验。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3)

小马山村高标准农田。

碧波荡漾的沅水蜿蜒而过,在小马山村留下涡腴的土地。自然区位的加持下,小马山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一座工艺创新的农产品现代化产业园落地。不仅带来了稻米丰收的喜悦,编写农民致富增收的密码,还有利于稳固堰体基础,便于水体交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与渍水内涝,实现了粮食生产与生态改善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是陬市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优秀样板。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4)

小马山村一景。

在葳蕤蓊郁的树木层层掩映中,走进福德山,六棵松农民公园已然成为风光旖旎的后花园。6棵虬枝错落的松树高高站立,恰似哨兵值守,看护桃源之趣。整个生态园内花团锦簇,小桥流水与舞榭幽径相得益彰。集休闲娱乐、垂钓、采摘、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园,吸引一批批游人趁兴而来,造访这一方山水。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5)

六棵松农民公园。

半个多世纪前,宋春科、宋众科的爷爷在此处栽下六棵松苗,宋氏兄弟变废为宝,在原畬田砖厂的废址上开发打造出了一座现代生态园,取名“六棵松”。在陬市人眼中,六棵松不仅仅是吃喝玩乐的打卡圣地,更传承优良家风的体现,触摸着时代进步的脉动,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势头。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6)

六棵松生态园一景。

陬市镇是一片充满着革命记忆的红色热土,坐落于此的桃源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是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纪念地。青龙村曾是中共湘西特委和中共桃源县委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根据地的旧址所在地,也是同期湘鄂西地区秋收起义建立的为数不多的红色区域。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7)

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

1927年11月徐溶熙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中共湘西特委和中共桃源县委的领导下,张祺、徐才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常德城买枪、三口堰设伏和青龙寺除匪的红色故事口口相传,革命的火焰不曾熄灭。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8)

希望的田野。

工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命脉,陬市镇工业发达,门类齐全,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与家具生产是该镇四大支柱产业,桂花糖、麦芽糖等名牌产品颇受好评。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9)

湖南飞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陬市镇曾“贸易兴隆,实景繁荣”,与湖北的沙市、湖南的津市并获“小南京”美誉。而今天的陬市镇又迎来了新的生机,作为常德市的重要卫星镇,湖南省的中心镇,陬市镇承载历史风韵,续写革命基因,逐步发展为实力雄厚的工农业重镇,建设了一座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湖南沅江两湖新区(捕捉时代脉动的沅江明珠)(10)

陬市港千吨级码头。

甘甜清香的桂花糖浸润着陬市烟火气,行靠千吨级货轮的码头成为新起点,这一生机蓬勃的幸福小镇,在沅澧大地上乘着时代的东风,踏上新的辉煌征程。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