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死了,项羽再无挂虑,于是连夜率领八百名亲信突围,向南疾驰而去。

刘邦根本就没有料到,到手的猎物又让他给跑了!

清早时,汉军才发觉项羽竟然已经逃出了垓下城!

于是,刘邦马上派骑将灌婴率领五千精锐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最终的命运(项羽最后的演讲)(1)

项羽的乌骓马跑得飞快,等到项羽渡过淮河,还有一百多人跟上来,这一百多人的队伍到了阴陵以后,项羽迷路了……

就去问当地的一个农夫,谁曾想,这个农夫竟给项羽指了一条错路,根据农夫指的路线,项羽一队人马陷入了沼泽地!

这个农夫为什么给项羽指条错路?

我觉得他应该认得出,这班人马很可能就是被围在垓下城的楚军,或许这里面就有楚军的头目,他看得出来他们是逃难的士兵。

他使坏的原因在于他对面前这帮人反感。

那为什么他对这帮陌生人这么抵触呢?或许他的家人就在汉军军营里,或许他的家人已经战死,或许他的家人是早已战死的楚军战士,或许他对打仗的事情已经很厌倦,或许他就是要做弄一下这些外乡人!……

不管怎样,这个农夫是让项羽走向穷途末路的又一个推手。

项羽一班人陷在沼泽里面,耽误了很长时间才出来,结果追击他们的汉军就赶上来了!

跑到东城以后,还有二十八个人紧随项羽左右。

项羽最终的命运(项羽最后的演讲)(2)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项羽的股肱之臣周殷在最后的时刻也背叛了他,项羽最信任的项氏宗族的成员,最后时刻没有一个跟随在他的身边,他们大多都投降刘邦了!

而这二十八个人,乃是愿意誓死跟随项羽的人,是真心忠于项羽的人!

他们可能是把项羽当成心中偶像来崇拜,愿意为项羽生为项羽死;也可能项羽在他们身上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激励他们用生命来报答项羽的恩情!

八年前,陈胜起义的时候何等轰轰烈烈,陈胜败亡的时候何等凄惨悲凉!

陈胜是被自己的亲信——司机庄贾给杀害的!

而项羽即便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仍有壮士舍命追随,项羽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从韩信对项羽的评价,还有项羽现在的处境来看,项羽其实是将才,不是帅才。

因为他能够得一般将士的心,而得不了高级将领的心。

身边的士兵谁病了,项羽可以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与士兵同甘共苦。

但是项羽不能用有才华的人(比如韩信、陈平等人),也不善于协调高级将领之间的关系,更不能听别人的意见……谁也不能盖过他楚霸王的风头,他是楚军的最高决策人和精神领袖。

其实,不光这二十八个人,鲁地的百姓都忠于他,临江王共尉誓死忠于项羽,这都是后话了……

项羽最终的命运(项羽最后的演讲)(3)

东城快战

在东城,项羽停下来向他的二十八个信徒发表了“向敌人最后一战”的战前演说。

他说,我项羽起兵八年以来,身经七十余战,从来没有失败过,这才使我配享楚霸王的威名,称霸于天下诸侯之间。

现在我们穷困至此,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这绝不是我不会打仗的缘故。

今天我愿与各位战死在这里,但是战死以前,我要向大家证明一下,这确实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的缘故。

项羽的最后演说,真的印证了韩信对他的评价:匹夫之勇。

项羽到这个时候,还在糊涂中,他太迷信武力,认为得天下纯粹是靠武力,只要用武力使天下人臣服,他就是天下之主。

他也很崇拜自己,说天要亡我,绝不是我不会打仗。

项羽的军事才能还用证明吗?当时人凡是跟他交过手的都知道项羽乃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甚至是千年一遇的军事天才。

项羽的失败根本就不是战术不足,而是战略失策,并且是大大失策。

他从来也没有想明白,为何跟刘邦对峙的这几年中自己的麻烦越来越多,后院的火是越烧越旺,先是黥布反叛,后是彭越屡屡断楚军粮道,费多大的劲儿夺过来的敖仓又丢失了!

项羽从没有成功地解决过哪怕一个棘手的问题,反倒是不断地制造新问题。

项羽在楚军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太阳,大家就只能作小星星,甚至连小星星也不是。

你只能用自己的才干,却不能使用部将的才干,岂有不败的道理!

看出来项羽问题的人,比如陈平、韩信陆续离开项羽,而做了项羽的对立面。

杰出人才都离开了,项羽你岂有成功的道理?

所以,项羽的失败是他这个军事政权高层自行瓦解的结果,是必然的。

项羽最终的命运(项羽最后的演讲)(4)

项羽跟他的二十八名铁杆信徒大战五千汉军骑兵,他把这二十八人分为四队,自己亲率一队,分别突围,然后到东边的三处高地集合。

项羽要跟他的粉丝演示什么叫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项羽真的痛快地做到了!

一战突围,斩将;

二战斩杀都尉,杀数百汉军;

最后集合的时候,二十八人仅损失二人。

于是项羽得意地跟身边的二十六人说,怎么样?

大家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从司马迁在前面对项羽的记载当中,可以读到项羽的辉煌战绩,但战场格斗的场面没有详细地记载,对于项羽的雄威也只是听说,并没有近距离领略。

但最后一战的记载是这样的详尽!

楚霸王展示他雄威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到霸王最后一战的凛凛雄姿,无不慨叹英雄气短!对项羽的失败表示深深的同情!

项羽最终的命运(项羽最后的演讲)(5)

为什么这一战司马迁记载得这么详细?

一方面是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离楚汉争霸时期,只有一百年左右,甚至当时有的人的父辈都见过楚霸王!所以资料比较好搜集;

第二,司马迁很欣赏项羽,对项羽的失败感到深深的惋惜;

第三,司马迁的亲家名叫杨殷。杨殷何许人也?他就是杨喜的孙子,那个在乌江边逼死项羽,又分项羽尸身的五员大将之一的杨喜的孙子!

《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英雄末路的描述,很可能就是杨喜在家人面前津津乐道的内容,杨殷也从爷爷杨喜的口中不止一次听到过有关霸王末路时的故事。

所以,对项羽人生最后一刻的记载,虽然看起来有些传奇,似乎不大可信。

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司马迁对项羽的描述中,最真实的内容,因为这是他亲家杨殷的祖父杨喜的亲身经历。

项羽最终的命运(项羽最后的演讲)(6)

想当年,杨喜奉灌婴之命追杀项羽,项羽大喝一声率领二十八名骑兵突围的时候,杨喜近距离看见了神勇的霸王,当杨喜鼓起勇气想追赶霸王的时候,霸王再次厉声大喝,吓得杨喜一班人再不敢往前追,后退了很远。

这个场景跟霸王在广武涧怒叱娄烦狙击手的时候何其相似!

同时也再次证实了韩信对项羽的了解:项羽大喝一声,千人震恐!

我想,当年迈的杨喜跟儿孙们谈起当年他跟霸王之间这不多时间的交会时,心中是何等的豪迈。

他甚至并不以被霸王呵斥后不敢前进为羞耻,反倒是对霸王的神威感到无比的敬佩。

蒙上天的垂青,他能够有机会跟天下神勇无二的战神面对面接触,亲身领略这位大英雄的不世出军事才能,以及英雄末路的悲壮场景,也实在幸运之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