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伦##中文字#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1)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结果是:“地球上的文明有四大古国,巴比伦,是由阿卡德人建立的城市”。

鸦片战争以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皆认为,我们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古国。我们的文化眼睛,仅仅局限和意淫于“尧,舜,禹”的故事,传说,神话。我们所宣扬的中国精神,是静态的“耕读持家”。当全球化的浪潮开始席卷中国之后,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正式的进入了“商业模式”。

没有一个考古学家,能够表现出他有足够的历史常识,他{她}甚至都搞不清楚“夏,商,周”这三个文字的字义,就大放厥词,声称自己发掘的遗址工地是“夏都”,是“商朝首都”,是5000年前的“王城,王国”,是“周王城”。依据文献考古,是一句空话,跟着盗墓者考古,是现实。

如果,中国上古历史研究者不把眼光投向全球,您就接着编“中国是农耕文明”的一厢情愿吧!后人,迟早会看不起你们的懒惰。

一旦,有人在学术上把我们的祖先捆绑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持续的种1万年田,永远是农民,不出门。那么,这1万年里除中国以外的文明,皆和中国人的祖先们没有干系。干脆,再将“商”朝改为“农”朝,岂不更好。

现代中国人在全球竞争中所具有的普遍性的“被动性格”,源于僵化的,持续的文化视野熏陶。

我们新石器时代的祖先,是喜欢环游世界的“商,贾”人族群,他们把中国特有的物产和技术,通过商品的形式,将华夏文明传播至于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的祖先,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书写中文字。我们有自信的祖先,我们也有文化眼光狭隘的子孙,对祖先们在全球各地书写的中文字,不闻不问。就算看到了,也会肯定的说,那是阿卡德人写的{真优秀,点赞}。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2)

{上图为距今7000年~5300年前后伊拉克哈拉夫文化时期的彩陶。}

西亚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暗藏着密密麻麻的中文字。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3)

以上这件伊拉克哈拉夫文化彩陶,驴子的眼睛,书写成一个中文字,方块字,“回”字。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4)

这个彩陶文字,读作“周”字,字义衍生为稠密的“稠”字。彩陶上浅色的方块,是撒播种子的地方。暗色的地方,是土地,不能播种,要有间隔,禾苗才能茁壮成长。如果禾苗太稠密了,产量低。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5)

甲骨文「周」,甲3536,合5634賓

甲骨文“周”字,还是要体现出“禾苗,要有间隔的播种原理”。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6)

巴比伦人的祖先是谁(古巴比伦人的祖先)(7)

{ 上图1为哈拉夫文化的“睡莲荷花”几何图案造型彩陶,考古出土于距今7000年-5300年的伊拉克阿尔帕契亚遗址。图2为热带睡莲。}

【釋名】阿,荷也

伊拉克从古至今,就不是热带,也不产热带的睡莲。距今7000年的哈拉夫人,一部分是属于“阿拉”夏人移民族群。“阿拉{我,我们}”,是被“伊{他,他们},拉,克{发音“去”}”的。

伊拉克,中国浙江宁波,上海方言,云南方言加起来是指“他,拉,去”。

莲花,是中国北方人的称谓。南方人叫做荷花“荷”字。“荷”原始字是“阿卡德”的“阿”字。

荷花,是夏天才开的花。“花”字,通假“华”字。宁波话{河姆渡语言},属于语音倒置。“荷华{荷花}”,词义倒置是指“夏华”,将“夏花”顺过来读,是指“华夏{花夏}”。

上图距今7000年“阿尔帕契亚”遗址出土的彩陶盘,描绘的是热带睡莲花。盘子的眼圈,密密麻麻书写着“㐅”字,这个发音是薛民的“薛”字。

要把以上这个盘子讲清楚,没有2万字的篇幅,是做不完的。

古巴比伦人的祖先,在任何陶器上,皆会表现出华夏文化。

您,买个放大镜,仔细的观察每一件西亚文物,用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西亚早期的文化。

我们的祖先,会让您窥见,他们伟大的“商贾全球化”历史。

,